盡管場合、時機都與人的心境有關,但是,把人的心境單獨提出來,作為一個獨立因素仍然是必要的。俗話說:“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看了臉色,才決定說什麼話。這種所謂“臉色”,不過是心境在臉部的一種表情而已。在人心境好時,“無所不樂”;心境不時,“無所不愁”。當你與人說話時,必須把這作為一個前提來考慮。
說話除了要有適當的場合,還要適時。
一個人說話的內容不論如何精彩,但如果時機掌握不好,而無法達到說話的目的。因為聽者的內心,往往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要對方願意聽你的話,或者接受你的觀點,都應當選擇適當的時機。
這有如一個參賽的棒球運動員,雖有良好的技藝、強健的體魄,但是他沒有把握住擊球的“決定性的瞬間”,或早或遲,棒就落空了。
所以,時機對你非常寶貴。但何時才是這“決定性的瞬間”,怎樣才能判明並咬住,並沒有一定的規則,主要是看對話時的具體情況,憑你的經驗和感覺而定。
交際場合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有的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十分健談;而有的人即使坐了半大,也無從插話,找不到話題。這裏有一個“切入”話題時機的問題。
講話要及時“切入”話題,首先必須找到雙方共同關心的基本點。
切人話題要注意雙方所關心的共同點,還要考慮在什麼時候最好。
在討論會上,要是先發言,雖可以給聽眾心中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但因過早,氣氛還較沉悶,人們尚未適應而不願隨之開口:若是後講,雖可進行歸納整理,井井有條,或針對別人的漏洞,發表更為完善的意見,但因太晚,人們都已感到疲倦,想盡快結束而不願再拖延時間,也就不想再談了。
據此,人們經過研究指出:最好是在二三個人談完之後及時切入話題,這樣效果最佳。這時的氣氛已經活躍起來,不先時機地提出你的想法,往往容易引起關注。
在反映情況和說服人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把時機選在對方心情比較平和的時候。因為一些人由於勞累、遇到不順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時,是沒有心情來聽你說話的。
請注意下麵幾點談話技巧:
(1)勿用質問的語氣說話
談話時習慣質問對方的人,多半胸襟狹窄,好吹毛求疵,與人為難,或性情乖僻,或自人好勝,所以在談話小節上,他把他的品格表現出來了。
其實除了在某些場合如法庭上的辯論等之外,質問是大可不必的。如果你覺得對方意見不對,不妨把你的看法表達出來,而不必用質問來使對方難堪。
也有些人愛用質問的語氣來糾正別人的錯誤。
“我想昨天是今年以來最熱的一天了。”
“你怎麼知道。”
對方雖然說錯了,但你何必要先給他一個難堪的質問呢?你明知道昨天溫度36℃,而前天卻達37℃,那麼你說出來好了。先質問,後解釋,這猶如先給對方一次精神打擊,然後再解釋一樣。這不需要的一拳,足以破壞雙方的感情。
虛心、誠實、坦白、尊敬別人,是談話藝術的必備條件。把對方為難一下子,借以逞一時之快,於人已皆無好處。你不願別人損害你的尊嚴,你也不可損害別人的尊嚴’如果你想使對方心悅誠服,越是在意見分歧的時候,越不可用質問的方法,當對方被你的質問所窘迫時,在表麵上他是失敗了,但他必定會抱恨在心。
(2)巧妙的插話技巧
一個傾聽能手在傾聽過程中如何插話,如何才有助於達到最佳的傾聽效果呢?
根據不同對象可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的方法有以下幾個:
當對方在同你談某事,因擔心你可能對此不感興趣,顯露出猶豫、為難的神情時,你可以伺機說一二句安慰的活。
“你能談談那件事嗎?我十分了解。”“請你繼續說。”
“我對此也是十分有興趣的。”
此時你說的話是為了表明一個意思:我很願意聽你的敘說,不論你說得怎樣,說的是什麼。以消除對方的猶豫,堅定他傾訴的信心。
當對方由於心煩、憤怒等原因,在敘述中不能控製自己的感情時,你可用一二句話來疏導。
“你一定感到很氣憤。”
“你似乎有些心煩。”
“你心裏很難受嗎?”
說這些話後,對方可能會發泄一番,或哭或罵都不足為奇。因為,這些話的目的就是把對方心中鬱結的一股異常情感“誘導”出來,當對方發泄一番後,會感到輕鬆、解脫,從而能夠從容地完成對問題的敘述。
值得注意的是,說這些話時不要陷入盲目安慰者的誤區。他不應對他人的話作出判斷、評價、說一些諸如“你是對的”、“他不應該這樣”一類的話。你的責任不過是順應對方的情緒,為他架設一條“輸導管”,而不應該“火上澆油”,強化他的抑鬱情緒。
當對方在敘述時急切地想讓你理解他的談話內容時,你可以用一二句話來“綜述”對方話中的含意。
“你是說……”
“你的意見是……”
“你想說的是這個意思吧……”
這樣的綜述既能及時地驗證你對對方談話內容的理解程度。加深對其的印象,又能讓對方感到你的誠意,並能幫助你隨時糾正理解中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