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種傾聽中的談話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不對對方的談話內容發表判斷、評論,不對對方的情感做出是與否的表示,紿終處於一種中性的態度上。不,有時在非語言傳遞信息中你可以流露出你的立場,但在語言中切不可流露,這是一條重要界限。如果你試圖超越這個界限,就有陷入傾聽誤區的危險,從而使一場談話失去了方向和意義。
(3)問話需要巧妙
據傳在某國的教堂內,有一天,一位教士在做禮拜時,忽然熬不住煙癮,便問他的上司:“我祈禱時可以抽煙嗎?”結果,遭到了上司的嗬責。其後又有位教士,也發了煙癮,卻換了一種口氣問道:“我吸煙時可以祈禱嗎?”上司竟莞爾一笑,答應了他的請求。
可見,問話需要口才。利害場合,問話問得巧,可以占有優勢。
在會議上我們經常聽到主持者這樣發問:“不知各位對此有何高見?”雖然從表麵上看,這種問話很好聽,但效果不好。因為,誰敢肯定自己的見解就高人一著呢?就算是高見,誰又好意思先開口呢?其實,不妨問:“各位有什麼想法呢?”
提問要因人設問。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此不可“千人一問”。一對摯友,可以互相詢問:“你工資多少?”“談戀愛了嗎?”然而,小夥子決不可向初見麵的女友提出類似的問題。
提問不唐突,也是不可忽視的。假如在大庭廣眾之下問對方:“你有什麼理由可說?”“你遲到一小時,上哪兒混去了?”如此唐突的問法,令人難以下台,人家一定會不高興的。
怎樣才能問得巧,首先要選擇恰當的提問形式。提問形式有多種:
①限製型提問
這是一種目的性很強的提問技巧,它能幫助提問者獲得較為理想的回答,減少被提問者說出拒絕的或提問者不願接受的回答。
據說,香港一般茶室因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時放個雞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時必問一句:“要不要放雞蛋?”心理學家建議,侍者不要問“要不要放雞蛋”,而要問:“放一個還是兩個雞蛋?”這樣提問就縮小了對方的選擇範圍。這種問話,顯然可以多做雞蛋的生意。
②選擇型提問
這種提問方式多用於朋友之間,同時也表明提問者並不在乎對方抉擇。如,你的朋友來你家作客,你留他吃飯,但不知他的口味,於是問他:“今天咱們吃什麼?鯽魚還是帶魚?”
③婉轉型提問
這種提問的意圖是為了避免對方拒絕而出現尷尬局麵。例如,一個小夥子愛上了,一個姑娘,但他並不知道姑娘是否愛他,此話又不能直說,於是他試探地問:“我可以陪你走走嗎?”如女方不願交往,她的拒絕也不會使雙方難堪。
④協商型提問
如果你要別人按照你的意圖去做事,應該用商量的口吻向對方提出。如你要秘書起草一份文件,把意圖講清之後,應該問一問:“你看這樣寫是否妥當?”
提問要講究方式,以提高提問水平。
話題的選擇是一大關鍵。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要使對方樂於答話,莫如挑他的擅長來說。
比如,一個人羽毛球打得好,就可先問:“聽說你對羽毛球很拿手,是嗎?”提問正像打羽毛球的發球,你以對方的特長發問,就像特意發了個使對方容易接的球,對方當然樂於接球。
各種發問方式都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在交際過程中,要從交際需要出發靈活恰當地選擇發問方式,求得最佳效果。
俗話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提問要考慮對方的年齡、身份、文化素養、性格特征等。被問的人,有的熱情爽快,有的性格內向,有的大大咧咧,有的審慎多疑,性格不同,氣質迥異。如果不顧這些特點,僅用一個腔調,一種方式提問,就會碰壁。
要根據事情的性質,決定發問方式。比如,召開座談會了解先進人物事跡時,采用探尋式提問會收到好的效果;若是清查一次事故的原因時,就不宜召集很多人在一起直接提問,最好是采取個別話的方式,因為集體問話會受“從眾心理”妨礙,難以了解真實情況。
談話方式要因人而宜
在交際法則中,提倡因人而言,即遇到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以便適合對方的心理,從而贏得對方的好感。隻有贏得對方的好感,才有可能獲得你想獲得的東西。這也是成大事的一種技巧。
與人說話,先要明白對方的個性,他喜歡婉轉,應該說流利的話;他喜歡率直,應該說激切的話;他崇尚學問,就說高深的話;他喜談瑣事,就說淺近的話,說話方式能與對方個性相符,自然能一拍即合。
(1)與地位高十你的人談話要保持自己的個性
你在與較你地位優越的人談話時,須維持你自己的獨立思考,不應該做一個“應聲蟲”。若你隻說“是”,那麼你的話就可能會使別人不悅。
與地位高者談話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態度要表現出尊敬;
②對方講話時要全神貫注地聽;
③不要隨意插話,除非他希望你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