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父母相處(1 / 3)

如何與父母相處

中小學生與父母相處中出現的種種矛盾,既是家庭問題,又是人們普遍關心的社會現象,作為中學生學會與父母相處的方法與技巧,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父母私翻了你的日記或信件怎麼辦

父母私翻子女的日記或私拆信件恐怕不止在一個家庭中發生過,而由此引起的後果也不隻是一時的不愉快。

1.發生此類事情的原因

一般說來未經本人同意之前,是不應隨便翻閱他人信件和日記的,不僅是不文明的行為而且是違法行為。可這種事情發生在父母與子女之間就要具體分析了。

絕大多數家長是出於對子女的責任心,是為了愛護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因為日記和信件往往能真實地反映子女的思想和生活情況,從中可以窺見子女的內心世界,父母覺得隻有了解子女才能幫助、教育子女,於是采取了令子女不愉快的魯莽行動。

原因之一是社會因素的暗示。父母在工作單位與同事閑談,在家裏與鄰居聊天免不了聽到發生在中學生身上的事情:誰家的孩子變壞了,誰家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寫情書。父母聽了,怕自己的孩子也有秘密,用不適當的方法了解孩子。

原因之二是與孩子平時的表現有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了你的某些變化,如放學不回家,講究穿著打扮,行動鬼鬼祟祟……問你,你又不講,使他們為你擔憂,於是拆信、翻日記成了他們認為行之有效的辦法。

2.中學生應如何處理

做為子女要體諒父母的用心是善良的。他們的初衷並不是要揭你的老底,給你點顏色看,也不是為了懲罰你。更要相信父母不會用信中的內容取笑你,不會輕率地將信中內容外傳使你難堪。

對父母的不正確做法要耐心地做工作,要讓父母信任你,消除對你的擔心,懇切地希望他們不要隨便翻閱日記、信件。

增強對父母的信任感,孩子在幼兒時代對父母是沒有什麼秘密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加上中學階段與外界交往日益增多,開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並且輕易不願向人吐露。這種情感上的閉鎖性促使一些同學向父母關閉起心靈的窗戶,擔心說出內心的“秘密”會遭到父母的誤解。

這種不信任感首先會使自己在感情上逐漸疏遠父母,產生距離,另外由於對父母的不信任,可能使自己在本來需要父母及時幫助的關鍵時刻,失去父母的正確指點,從某種意義上講與父母及時交流思想是生活中避免失誤的保證。如果你能堅持這樣做,父母也就不會用你不高興的方式了解你了。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秘密,處在青春期的男女中學生,心中的秘密尤其豐富。珍藏心中的秘密,是青年人珍視自我,保護自我的一種表現,也是青年心理發展的必經階段。但中學生畢竟還年輕,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在對生活充滿自信的同時,為什麼不主動得到最親近的生身父母的幫助呢?如果你能經常與他們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父母也就不會采用你不高興的方式“了解”你了。

在私翻日記、信件的事情發生後千萬不要發脾氣、耍態度,不問青紅皂白扣上大帽子“私拆信件違法”、“偷看日記可恥”。這樣做非但無濟於事,還極可能激化矛盾,即使你是有道理的,也應得饒人處且饒人。

二、當父母錯怪你時怎麼辦

某件事情不是你幹的,硬說是你幹的,這種不容分辯的誤解對任何人都是難以容忍的,這在家庭生活中也時有發生。

如果這種事發生在你身上,千萬要沉住氣,要能克製自己,避免因過分強烈的反應而加深彼此之間的誤會,我們的具體建議是:

耐心聽完指責:對父母的責怪、訓斥要耐心聽完,以便弄清他們是在什麼事情、什麼問題上對你產生了誤解。

適當進行解釋:如果確實因父母把問題搞錯了,那麼就可適當做些解釋工作,隻要事情本身比較簡單,父母情緒又比較平穩,誤會馬上就會消除。

暫時保持沉默:許多事情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解釋清楚的,一般事發時父母的情緒又比較激動,你越解釋,他們可能越發火,與其如此,不如靜下心來不說話,雖這樣做有默認過錯的危險,但對緩和緊張氣氛,減少對父母有傷感情的刺激,從而真正解決問題是有好處的。

設法悄然退出:沉默不語不容易,爭辯解釋又會激化矛盾,在進退兩難時,不如設法暫時離開父母,獨自到一邊去。當你聽不到那些刺激性的語言,心情就會慢慢平靜,父母找不到數落的對象,怒氣也會慢慢消失。

無論采取什麼辦法,最終目的都是要弄清事情原委,幫助父母消除誤會,待大家都心平氣和時再進行詳細的解釋,要避免使用刺激性語言,更不要責怪埋怨父母的一時的不當。當一切真相大白時,父母一定會為錯怪你而後悔,你可千萬不要忘記給父母以體貼的寬慰。切忌因為父母的誤解對父母失去信任,更不要因為一時誤解采取過激的行動。父母誤解、委屈子女的事總是偶然才發生的,要多想想平時父母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多想想他們往日的親情。

三、受到父母的打罵怎麼辦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曆來反對體罰孩子,但父母打罵子女的事還是時有發生,遇到習慣用打罵處理矛盾的父母應如何與之相處?

1.了解父母體罰孩子的原因

一是受我國舊的傳統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影響較深,對“棒下出孝子”的不正確說法深信不疑。父母自己從小就挨長輩的打罵,當自己做了父母後也習慣於用這種方法教育子女。

二是心理上的原因,如:恨鐵不成鋼。父母並非遇事就打罵孩子,當他們使用棍棒時,多半是出於無奈。你的不爭氣、不努力,辜負了父母的希望,由怨恨導致打罵,渲泄不滿而喚起你的覺悟,大多數情況下也是苦於無法。有些做父母的平時很少研究孩子的思想、心理發展特點,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事到臨頭,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中,拿體罰當“救兵”。當然打罵子女常常是在父母性情激怒的情況下發生的,開始父母還能耐心地做你的工作,可是慢慢地越說越生氣,待情緒激怒到極點,就忍不住動了手。作子女的應了解家長情緒變化的漸進過程。

2.應如何對待父母的打罵

應該理解父母的苦心,如果父母的打罵完全是因為我們個人的原因,那麼應該向父母主動承認錯誤,表示今後改過的決心,不應過多計較父母的態度,隻有這樣嚴格要求自己,以後不犯類似的錯誤,才能避免父母的再次打罵。一個真正懂事、孝敬父母的青年是不會斤斤計較自己的父母的,他們更多看到的應該是自己的過錯和給父母帶來的傷害,體諒父母不正確做法中的合情合理成分,看到隱藏在打罵背後的父母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