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間正義(2 / 3)

他曾聽傳聞,袁世凱稱帝時曾經敦請華世奎出山,華世奎卻對來人說:“我已風燭殘年,何必添彩。”

華世奎的這句話,竟引得他在心裏唏噓不已。

“老吾老及人之老”,他也越發覺得,自己於國於民無力回天,也就不要再給這紛擾不堪的世界去不痛不癢地添彩了……

越想,劉道原越覺得對不住愛子劉思,他真想盡著自己的殘年餘力為愛子劉思,為義子筱秋多做些事。而越做這些事,他越為自己這一輩子擔著轟轟烈烈的“匪”名感到委屈。

陳子壽是老實人,為劉道原如此幫他經營書肆,感激不盡,隻顧一心一意辦好生意,調教筱秋,反而少有時間和劉道原推心置腹。

倒是常來常往的瘸腿跑合人,還有那些受過劉道原接濟的江湖朋友,看出老人家大半年來內心的委屈失落。他們本想為劉道原的生日大辦一場壽宴,卻被劉道原一口拒絕。他們知道劉道原為南皮雙烈女一案心裏係著疙瘩,又想讓劉道原領銜,辦一場南皮雙烈女的周年祭奠,又被劉道原一口拒絕。

他們感激劉道原的好處,心裏也在著急,問劉道原:“老爺子,隻要能讓您心裏痛快痛快,您說吧,您怎麼點,我們保準怎麼唱。”

劉道原卻說出兩個字:“出殯!”

他們吃驚了,忙問:“給誰?”

“就給津門文匪劉道原。”

“啊?”他們更吃驚了。

劉道原說:“我要親自給自己這一輩子做個了結。”

這些江湖朋友有的趕忙勸阻,有的不知說什麼好。

聽罷劉道原對出殯路線、程序的安排,尤其聽到老人希望大家要暗中張羅,不要讓劉思、筱秋得知,不要讓孩子為空擔“匪”名的爹爹披麻戴孝,大家都不再勸阻。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敢給自己出活殯,劉道原簡直是橫空出世。既然沒有人能把劉道原說得透,看得透,能遂老人的願,才能圓滿老人自己評點自己的內心宿願。

……

轉眼,秋風漸起,到了七月十五,鬼節。

劉思和筱秋在鬼節前見老爹似乎又在商議辦什麼事。接連幾日,不是他出門兒去找什麼人,就是有曾受過他接濟的人登門。但他們見老爹爹分外心平氣和,隻當老人家是忙些閑情消閑解悶兒,也不願幹擾他老人家,就什麼都沒去過問。

鬼節,清早。

劉道原拿出早就備下的香燭紙馬,打發他已經打招呼請假的劉思和筱秋,趕早去梁家園,為埋在那裏的他們的母親和義母上墳。劉道原還多給了他們一些零錢,囑咐他們上墳以後到娘娘宮去看看那裏的“盂蘭醮會”,給老娘娘多上幾炷高香。

孩子們前腳剛走,劉道原後腳就匆匆出了門。

約摸在各大商號剛剛開門營業的時候,一隊出殯的儀仗出現在東浮橋頭。

這隊儀仗不如豪富人家出大殯那般威風壯觀,但兩麵開道鑼敲得山響,雪柳經幡也是樣樣俱全,幾十個小叫花子身穿僧衣道袍喇嘛衫,一聲聲佛號道咒齊聲念得也是有板有眼。

兩把鑾儀扇,一把青羅傘,前呼後擁。前邊是杏黃頂蓋的靈台,後邊是猩紅頂蓋的影台,後邊16個穿了紅領黑衣、戴著紅色無常冠的杠夫抬著蓋了紅綢繡花大棺罩的一口棺材。再細看靈牌座裏,白紙裱糊的大靈牌上,墨色淋漓寫了……

且說那大靈牌上,黑色淋漓寫的是:“沽上文匪劉道原之靈位”。大棺罩下,16個大小夥子輕輕鬆鬆抬著的,卻是一口黑紙紮糊的丈二大棺材。再看棺材頭,金字赫然,也寫著“沽上文匪劉道原之靈柩”……

送殯隊伍裏,沒有穿白的孝子孝婦,卻有嘿嘿哈哈一隊舉著紙人紙馬,扔著雪白紙錢的各色人等。走在儀仗最前邊,一手執了“西方接引”的靈幡,一手拿了個酒葫蘆,肩上仍背著那條繡了“是我非我”四字藍布褡褳邊走邊飲邊和相識的熟人打招呼的,恰是大半年前手執挽聯走在南皮雙烈女送葬隊伍最前邊默然前導的劉道原。

“劉道原給自己出活殯了!”

一時,人們奔走相告,引得不少人隨著百年不遇的出活殯儀仗緊追不舍。這隊出殯儀仗在滿街提荷花燈,捧紙法船的擁擠人群中反而顯出幾分齊整浩蕩。

儀仗到了警廳門前,劉道原舉手止住了儀仗鼓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