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二連浩特市委書記孟憲東
高端訪談
作者:楊亮
“十一五”以來,二連浩特市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困難和挑戰,全力推動口岸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十一五”期間,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累計完成165.3億元,是上個五年的3.7倍,年均遞增25.8%。該市還狠抓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積極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與“十五”期末相比,貿易額超千萬美元的企業由28家增至41家,邊境小額貿易規模由5.8億美元增加到8.8億美元,年均增長8.7%。立足口岸優勢,二連浩特不斷深化與中蒙俄陸橋沿線地區的交流合作。成功舉辦三屆“二連浩特經貿論壇”,“二連浩特中蒙俄經貿合作洽談會”升格為自治區級展會。支持企業“走出去”取得明顯成效,22家企業在蒙俄取得18處礦產品、木材等資源開采權,11家企業已進入開采回運期。累計引進國內到位資金57.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495.3萬美元。與蒙古國5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區關係。近期,二連浩特又成功召開了中共二連浩特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口岸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的路線圖更加清晰。就二連浩特口岸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二連浩特市委書記孟憲東同誌。
記者:“十一五”以來,二連浩特口岸經濟建設取得哪些卓有成效的成果?
孟憲東:“十一五”期間,我市立足於口岸優勢,不斷深化與中蒙俄陸橋沿線地區的交流合作。成功舉辦了三屆“二連浩特經貿論壇”,“二連浩特中蒙俄經貿合作洽談會”升格為自治區級展會。支持企業“走出去”取得明顯成效,22家企業在蒙俄取得18處礦產品、木材等資源開采權,11家企業已進入開采回運期。累計引進國內到位資金57.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495.3萬美元。與蒙古國5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區關係,與蒙俄官方和企業的互訪達到2800人次。蒙古國學生在我市就讀人數累計達到1619人,蒙古國患者在我市就醫人數累計達到2萬餘人次。
記者:以口岸經貿平台為依托,二連浩特已經成為中俄蒙新型口岸經濟的前沿,放眼全局,未來的中俄蒙陸橋沿線地區經濟全麵互通互融的新機遇呈現哪些新的特點?
孟憲東:從國際看,中蒙關係已經上升為戰略夥伴關係,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不斷深化。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步消退,蒙俄經濟複蘇進程明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能源開發力度加大。這些都為我們擴大向北開放、深化經貿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從國內看,隨著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內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步伐明顯加快,各類生產要素流動範圍越來越大,企業“走出去”的願望更加強烈。這為我們借勢承接產業轉移,加快推進開發開放,提供了現實機遇。從口岸自身看,國家出台的《關於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幹意見》中明確提出“研究建立二連浩特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試驗區建設一旦正式啟動,將會為開發開放注入新的動力。更為重要的是,經過“十一五”期間的不懈努力,口岸發展思路日趨完善,發展條件明顯改善,發展潛力不斷增強,全市上下團結一致、和衷共濟謀發展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這些都是我們堅定信心、奮發進取,實現口岸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條件。
記者:站在二連浩特口岸的角度,您對當前陸橋沿線地區經貿合作的現狀和對策有什麼看法?
孟憲東:環渤海港口—二連浩特—烏蘭巴托—伊爾庫茨克的陸橋沿線地區經濟總量大、資源富集、人口眾多、市場廣闊、交通便利,開展區域性經貿合作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有鑒於此,二連浩特市於2009年提出了構建以天津—二連浩特—烏蘭巴托—伊爾庫茨克鐵路公路為軸線的經濟合作走廊的倡議。以二連浩特為節點的歐亞大陸橋,途徑蒙古國資源富集區,沿線集聚的經濟和人口總量占全國的80%以上。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和布裏亞特共和國擁有360萬人口,是俄羅斯東西伯利亞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些地區都有加快開發的強烈願望,但由於資金、技術和人才相對缺乏,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的轉化麵臨比較大的困難。
二連浩特至天津港的鐵路和公路是蒙俄陸橋沿線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與這條出海通道相聯係的環渤海地區和內蒙古的呼包鄂地區是蒙俄擴大對中國開放最現實的市場。環渤海地區作為中國三大經濟區之一;地區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元,占全國的四分之一;集聚的人口達到2.44億,占中國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內蒙古的呼包鄂經濟總量達到7000億元,占自治區經濟總量的60%。這些地區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充足的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可以說,無論是產業結構還是要素市場,與蒙俄陸橋沿線地區都有明顯的互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