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1 / 3)

—— 關於赤峰市承接產業轉移的調研報告

調查歸來

作者:包思勤 司詠梅 韓淑梅 韓曉偉

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是我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途徑。為了解全區各盟市承接產業轉移及能力建設情況,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近日組織相關人員赴赤峰市進行了專題調研。赤峰市承接產業轉移的一些做法值得學習和借鑒。

一、赤峰市承接產業轉移取得的成效

近年來,赤峰市把承接產業轉移作為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積極調整承接思路,加強承接能力建設,承接產業轉移實現了突破性進展。2006-2010年,全市累計引進區外(國內)資金1180.1億元,年均增長26.56%,是“十五”時期的1.1倍。其中,從京津冀地區引進資金570億元,占引資總量的48.3%;從東北地區引進資金317億元,占引資總量的26.7%。產業轉移為赤峰市經濟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進一步優化了產業結構,延伸了產業鏈,帶動了就業,增強了工業經濟發展的後勁。

(一)促進農牧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

通過引聯重組、提檔升級,使全市農牧業產業化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一是通過引進江蘇雨潤集團200萬頭生豬屠宰加工、宏發百萬頭(隻)肉牛肉羊屠宰及深加工、淩誌公司馬鈴薯加工、草原華宇蔬菜加工、萬德脫水蔬菜加工等一大批項目,使全市農畜產品加工業得到較快發展,加工轉化增值能力進一步提升。2010年,全市主導產業原料基地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比“十五”期末提高6個百分點。二是產業轉移使全市農牧業產業集約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基地建設規模進一步擴大。 2010年,全市已建成100畝以上設施蔬菜小區1470處,千畝以上設施蔬菜小區245處;肉羊存欄萬隻以上的村嘎查247個;肉牛存欄千頭以上的村嘎查194個;高標準奶牛養殖小區達到123處。三是帶動了農牧戶參與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牧民增收。目前,全市通過產業化帶動農牧戶已達到64多萬戶,比“十五”期末增加16萬戶;2010年全市農牧民人均來源於產業化經營的純收入達到3200多元,比2005年增加1700多元,增長了1倍多。

(二)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赤峰市承接產業轉移引進的項目中,既有資源深加工、勞動密集型的服裝加工類項目,也有技術密集型的精密儀器加工、裝備製造項目,這些項目實現了承接產業轉移與優勢產業的有效銜接,同時也促進了全市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如喀旗引入總投資2億元的亞鼎銅業銅材深加工項目,右旗引入總投資59.2億元的中電投煤製甲醇項目,林西縣引入總投資2億元的東北特鋼鉬製品深加工項目,使全市資源型產業得到進一步延伸。鬆山區引入總投資8億元的國電聯合動力風電設備製造基地項目,阿旗引進總投資7.2億元的中國大唐、華銳風電、山東中凱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項目,以及翁旗引進的鴻宇精密機械加工等項目,使全市機械製造加工業實現了曆史性突破。

(三)帶動了就業

通過承接產業轉移,一大批服裝加工、機械製造等勞動密集型企業落戶赤峰,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使一大批農民工返鄉就業。如紅山經濟開發區,入園企業達95家,已安排就業2萬多人。翁牛特旗的玉龍、梧桐花等工業園區,目前投產企業已安排就業2000人,如果園區項目全部投產,安排就業人員將達到1萬人以上。

二、赤峰市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做法

近年來,赤峰市各級黨委、政府把承接產業轉移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探索出卓有成效的承接產業轉移新途徑。

(一)統一思想,充分發動

近年來,赤峰市各級黨委、政府一直探索加快工業發展的新途徑,麵對發達地區迫切尋找產業轉移的新形勢,對全市產業布局和產業發展重點進行了重新審視和分析,對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項目進行了全麵梳理和研究,分析產業轉移動向,找準產業調整走向,把握產業轉移重點。幾年來,全市上下統一思想,形成了強大的工作合力,承接產業轉移工作也實現了較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