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透視
作者:任浩 任文舉
一、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
所謂產業集群,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個適當大的區域範圍內,生產某種產品的若幹個同類企業,為這些企業配套的上下遊企業以及相關的服務業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如美國的“矽穀”是世界上最成功和最大的信息產業集群,印度的班加羅爾的產業集群特征表現在軟件業生產的集中方麵,英國的蘇格蘭科技區集聚了大量電子生產企業和相關的科研開發和銷售公司。
我國的集群經濟是在改革開放後出現的新鮮事物,目前正成為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器”。產業集群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對提高區域經濟起作用:
(一) 集群內企業生產具有降低成本的優勢
這是因為:1.集群內企業可以通過共同使用公共設施,減少分散布局所需要的額外投資,從而降低生產成本;2.區域間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即專業化勞動力市場的存在,提高了企業對勞動力的柔性的需求,降低了企業不必要的勞動力成本支出;3.集群內共同的產業文化和價值觀,有利於企業間建立以合作與信任為基礎的社會網絡,使雙方容易達成交易並履行合約,從而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使交易的不確定性所導致的風險成本降低。
(二)集群內企業生產可獲得長遠的規模經濟效應
集群內大量專業化企業聚集一地,區域實現了規模生產,企業之間高度的分工協作,整體的生產效率提高,產品品質提高,市場需求巨大,交易能力增強,整個產業集群獲得一種外部規模效應。
(三)產業集群使企業技術創新所需的支持網絡形成
技術創新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 單個企業是難以支配創新的全過程,因而企業與外部環境的聯係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創新過程中集群企業不是孤立的, 他們處於由客戶、供應商、競爭者、大學、科研機構以及其他機構構成的社會網絡中。企業技術創新是一個係統過程,在這個係統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創新投入、產出以及收益的主體,是創新體係的核心。
二、影響產業集群發展的因素
(一) 高新區的區域發展不合理, 區域內的產業布局也存在較大問題
一是全國高新區發展不平衡,整體體現在東多西少,南多北少。各省之間又體現出了一種平均分配現象,這些高新區之間缺乏聯係與合作。二是高新區內的產業布局不合理。各高新區在產業布局上基本趨同,總體體現出以電子信息為主,新材料、生物工程為輔的布局;在產品品種開發上重複發展。
(二)經濟的開放程度
在我國,凡是經濟開放程度較高的地區,產業集群特征就比較突出;而經濟相對封閉的地區,產業集群現象就較弱。主要原因是,經濟的開放程度影響到資本的籌集以及勞動力和產業技術充分自由地流動。而這些都是產業集群成功的必要條件。因此,經濟開放程度對我國產業集群的影響非常明顯。
(三)產業集群機製缺失製約高新區的發展
我國高新開發區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產業集群機製缺失。表現在: 一是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產業網絡尚未形成。區內很多高新技術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所需的零配件,特別是關鍵性的部件,大多都是從國外進口,區內企業之間在業務上的關聯並不多,中小企業在某些產業環節上為大企業提供專業化供應配套的也少。二是“產學研”合作機製不完善。我國大多數高新區鄰近大學或研究機構, 這些大學和研究機構也都有相當的研究開發能力,但由於缺乏良好的合作機製和合作氛圍,這些大學或科研機構並未較好地成為高新區創新的重要外溢來源和原創性科技創新資源的重要供應源。三是有效的風險投資機製尚未建立,大多數高新區沒有風險投資機構進入。這就難以扶持缺乏資金的優秀項目和創業者,對大型高技術創新項目更是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