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危機時期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障礙因素分析(2 / 2)

2010年度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3%,大大低於中上等收入國家60%以上的水平。從內部結構來看,發達國家主要以信息、谘詢、科技和金融等新興產業為主,而我國商業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比重較大,占到40%左右,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還不足30%。另外,我國服務業產品的服務品質、技術和管理水平與國外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這些與當前產業不斷融合、全球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型的大趨勢不相符合。

(四)體製、機製因素

國內外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大企業或跨國公司是產業機構升級的主體力量。目前,我國的大企業仍是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居主導地位,可以更多地依靠行政壟斷地位獲取超額利潤,缺乏競爭壓力和創新動力,其資本的投向往往是房地產、資源能源等一般競爭性行業,是導致低水平產能過剩、結構失調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我國要素市場發育程度相對較低,市場價格信號作用不充分,要素在行業之間、地區之間分布不均衡。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和環境資源建設上也明顯滯後,缺乏必要的激勵約束機製和利益調節機製,為產業機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促進我國產業順利轉型升級的策略和措施

(一)改善收入分配結構,以消費需求的擴大和升級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時發揮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作用, 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和財產水平,擴大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的消費需求。由於廣大農村居民的增收是當前擴大消費的關鍵,必須加大對農村和農業的投入,增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財產水平。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發展教育特別是針對農村和城鎮低收入群體的教育,提升人力資源的素質,為城鄉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創造條件。消費需求的擴大和結構升級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源動力,能有效驅動產業持續成長。

(二)強化創新激勵機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當前以知識、技術和人才等要素為動力源泉已成為創新型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特征,為了增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需要製定和完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相關規劃和產業政策,建立有利於高技術產業、創新型企業的投融資機製和環境條件,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通過提升高技術產業的技術水平,擴大其在工業中的比重,提高產業競爭力。

為改變我國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需要增加我國傳統產業中的知識、技術成分,如通過流程再造、運用新工藝和新技術,向高端化、細分化方向發展,逐步實現傳統產業在價值鏈中的升級。把握當前新一輪世界產業技術革命和產業轉移的機遇,積極推進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三)以城鎮化為依托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

城鎮化的持續推進能創造出消費需求,一方麵農民的市民化將擴大城市消費群體,生活方式會發生較大變化,從而消費水平明顯提高;另一方麵城鎮化進程帶來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投資需求,這種有效需求將成為消化鋼鐵、水泥等行業過剩產能的重要渠道。城鎮化水平與第三產業比重往往呈正相關關係,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第三產業也隨之較快發展,其比重會逐步提高。

應加速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和城市等級的提高,通過有效集聚知識、技術和人才等高級要素,為企業提供最優良的技術創新環境。創造條件推動我國服務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的高端分工,逐步使其進入全球價值鏈的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等環節,加速推進其融入全球化的進程。

(四)通過體製機製改革保障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

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相關體製機製和宏觀政策來提供保障,因此需要進一步改革某些相對滯後的資源配置體製,使財政、金融和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向優勢產業傾斜。健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係、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支持體係、技術服務和技術產權交易體係等,加大對研究開發及其產業化的支持力度。深化國有企業體製機製改革,引導一些大中型企業逐步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模式,鼓勵和推動企業轉型創新。加快環境資源製度建設,從法規製度層麵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同時深化資源型產品價格形成機製的改革,抑製對資源、能源等要素的過度消耗,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作者單位:河南省新鄉市新鄉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