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
作者:劉永
徐州市隸屬江蘇省,地處淮海經濟區中心,南接長三角省,北臨環渤海經濟圈。近年來,徐州市外向型經濟呈現又好又快發展態勢,外商投資設備、工程機械進口迅猛增長。2010年前三個季度,徐州市外貿進口總額達1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03.1%。但總體來看,徐州外向型經濟結構單一,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較小。在新形勢下,徐州發展外向型經濟必須調整策略,調優結構,保持內外型經濟按比例健康協調發展。
一、徐州當前外向型經濟的主要特點
從運行及發展趨勢看,除去出口增速迅猛、外向依存度高、出口結構趨於優化、出口基地不斷擴大等表現外,當前徐州外向型經濟還有如下特點:
(一)貿易方式以一般貿易出口為主,與地區經濟銜接程度高
近年來,在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出口的同時,徐州市的一般貿易出口比重不斷提升。去年,全省一般貿易項下出口比重為33.04%,加工貿易出口比重達到66.72%;徐州市一般貿易項下出口比重為75.5%,高於全省一般貿易出口比重42.46個百分點,而加工貿易出口比重僅為24.5%,低於全省加工貿易出口比重42.22個百分點。雖然,加工貿易具有引進外資、擴大就業、增加稅收、賺取利潤等優勢,但一般貿易出口與當地經濟銜接程度密切,對於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水平、調整經濟結構等方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生產企業出口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自營出口後勁十足
2005年,全省外貿企業出口占全省出口比重為11.97%,生產企業出口比重為12.05%,三資企業出口比重為75.98%。徐州市外貿企業出口占全市比重為12.4%;生產企業出口占比為39.4%,高於全省27.35個百分點,與連雲港市相比,生產企業出口比重高於連雲港41.18個百分點,顯示出徐州以地產品為主的生產企業自營出口的強大後勁。
(三)主要商品出口呈現快速增長,但行業間增長不平衡
2007年,機電產品出口3.59億美元,增長23%,占46.7%,其中工程機械出口2.93億美元,增長22.3%;板材出口1.58億美元,增長33.1%,占20.6%;農產品出口5636萬美元,增長20.3%,占7.3%;紡織服裝出口2424萬美元,增長41.8%;輪胎出口2585萬美元,增長48.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923萬美元,增長89%,其中太陽能供電係統、細胞分析儀、空氣淨化器等成功打入歐美市場;鋼鐵製品出口5456萬美元,增長3%,比去年同期下滑了35個百分點。
(四)主導產業形成出口優勢,工程機械及農副產品占據主導地位
工程機械是徐州市的支柱產業,在國內同行業中優勢明顯,起重機、裝載機、壓路機、平地機、攤鋪機等產品出口國內第一。去年,徐州機電產品出口23672萬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為31.5%。今年上半年,機電產品出口達29220萬美元,增長181.2%,比重上升到48.5%;其中工程機械成套設備出口3046台,占機電產品的80.9%。而農產品及農副產品發展更為迅速,板材出口占全國的40%以上,大蒜出口占全國近一成。去年徐州農產品占全市出口比重為10%,大大超過全省0.85%的水平。
二、徐州市發展外向型經濟存在的問題
雖然具有上述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深入分析發現,徐州外向型經濟發展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從而製約著徐州整體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外向型經濟總量不大,結構性矛盾突出
由於曆史原因、區位劣勢和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軟、硬件條件不足,徐州市外向型經濟總量、出口結構性矛盾、利用外資等方麵存在的問題還比較突出。一是出口額及加工貿易出口額總量還不大,在蘇北還不能居於龍頭位置,與省內其它城市的差距沒有縮小。二是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產業布局不均衡,高新技術產品比重過低。三是徐州市對外貿易依存度較低,仍屬於內循環經濟體係。四是利用外資總量較低,行業、縣域間利用外資不平衡。
(二)外向型經濟的主體還停留在初級水平
對外貿易是拉動徐州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出口退稅則是推動徐州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杆。出口作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2008年徐州市外貿依存度為11.8%,外貿對GDP的增長貢獻率達12.5%,拉動GDP增長達1.8個百分點。徐州市累計退稅52億元,說明徐州市出口企業從中央財政獲得了約50億元的利益。由於徐州市的出口企業嚴重依賴出口退稅創造利潤,很多企業還把部分出口退稅用於彌補日常經營的虧損。如果沒有出口退稅政策,徐州市大部分出口企業將處於虧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