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時期徐州外向型經濟發展策略調整探析(2 / 2)

(三)出口加工區的缺失,成為外向型經濟大力發展的瓶頸

在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背景下,徐州市加工貿易出口在全市出口總值中的比重與全省平均比重相差較大。項目布局較為分散,操作很不方便,影響了加工貿易更快地發展。出口加工區的缺失已經成為影響徐州市擴大招商引資,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的一大瓶頸。因為沒有出口加工區,甚至出現了徐州市一些重點加工貿易企業外遷的現象、不少出口加工型的內、外資項目難以順利落戶經濟開發區。因此,爭取盡快設立徐州出口加工區非常必要和緊迫。

三、徐州市外向型經濟發展策略調整的對策性建議

新時期,徐州市外向型經濟麵臨的發展環境更加複雜,金融危機發生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反傾銷和技術壁壘為主要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各種隱性或變相保護主義措施層出不窮。因此,徐州發展外向型經濟,必須審時度勢,及時調整策略,積極應對不利因素的影響。

(一)積極打造外向型經濟高地

雖然徐州的外貿出口增長勢頭較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外貿出口規模小、總量少,加工貿易薄弱,外貿依存度低,進出口工作滯後等局麵尚未根本改變。徐州要以構建淮海經濟區特大中心城市為契機,確立外向型經濟發展目標,憑借打造自身外向型經濟高地,增強城市的中心作用和資本與生產要素的吸附能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出口產業,推動地區外貿增長格局不斷優化,帶動整個區域主動納入南北對接的區域產業分工鏈條之中,擴大進出口規模,增強地區外貿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

(二)優化產業結構,設立出口加工區

緊盯國家宏觀調控的方向,持續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從近年來退稅率調整來看,下調對徐州影響很大、而上調對徐州影響不大,說明徐州市的產業結構與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差距較大,高新技術產業是徐州市經濟發展的短板,產業結構調整迫在眉睫。在政府層麵, 積極申請設立出口加工區,既要抓工程機械、紡織、化工、膠合板等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又要抓電子、醫療器械、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引進和培育;既要支持徐工進出口、卡特彼勒、艾德太陽能等大企業持續快速增長,又要扶持中小出口企業快速崛起,適當分散出口企業集中度和外向型經濟對個別大企業的依賴性, 防止國家一旦宏觀調控,外向型經濟發展不穩定。在企業層麵,要通過兼並重組,外引內聯等方式迅速壯大,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使徐州市有一大批企業獲得商務部和江蘇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多培育象“徐州工程機械”的知名品牌。

(三)創設誠信穩健的外彙市場環境

徐州市外向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環境秩序。一是要借助各種大型活動的宣傳力量,擴大外彙政策輻射麵,使企業密切關注彙率變動情況,理性選擇彙率避險工具。二是規範企業的投資行為,確保外彙市場公平、有序。三是積極開展調研,建立外彙政策跟蹤機製,完善政策效果跟蹤、采集、監測及分析反饋信息機製。四是加強溝通協作,打造外向型企業信息服務平台。人民銀行、外彙管理局、外經貿部門之間,建立涉彙數據信息共享製度,打造麵向外向型企業的信息服務平台。五是加強外彙市場信用體係建設,促進外向型經濟健康發展。整合現有的外彙業務管理係統,在加強與商務、海關等部門的聯合監管和信息共享的基礎上,建立統一的包含經濟主體完整記錄的信用信息係統。通過建立正向激勵和逆向懲戒機製,金融機構對於有市場、守信用的外向型企業在資金上給予重點傾斜,實行優惠政策;對信用等級差的外向型企業,加大失信懲戒力度,在信貸支持、開戶、結算等方麵予以一定限製。

(四)調整利用外資及對外貿易政策

今日徐州,資本已經不是最稀缺的生產要素了。原來以解決資金約束為主要目的的引進外資政策需要適時調整,要從過去看重數量的“引資”轉向到強調質量的“選資”。從“引資”到“選資”不是要對外資關上大門,而是讓外資與徐州地區存在的優勢生產要素更加匹配,更符合地區發展的利益。要全麵審視已經形成的係列政策,以科學發展觀、建設公平公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標準來衡量“存量製度”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問題,製定出符合新形勢、新條件下徐州發展戰略的新政策。特別是對外貿易政策需要調整,要根據產業發展政策和優先滿足國內需求的原則,製定出口退稅政策,不再把“出口創彙”作為激勵目標,轉向培育和提升國內產業、行業、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目標,實現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作者單位: 徐州經貿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