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馬並不是扁擔灣的人,具體是哪裏人氏,張楠卻說不清楚。
老馬是隨著那場運動插隊到的扁擔灣,開始是務農,和村裏老百姓一起幹農活,那年他還不滿二十歲。
後來,村子裏組建小學,沒有老師,就找到了老馬,當然那時候他還不老,而是叫做小馬,馬建軍。
馬建軍雖沒有高中畢業,但隻差最後半年,所以在當時來說是絕對的高學曆。馬建軍爽快的答應了,從此在村子裏教學,一到五年級的語文、數學都由他來教。第一批學生隻有十幾個人,教室就是村子裏開批鬥會的地方。
沒有課的時候,馬建軍就會和村民一起去幹農活。和當時其它地區的知青不同,馬建軍很快融入了這個村子,他勤奮、樂觀、向上,什麼活動都積極參與,深得當時的支部書記李萬全的器重,很快就發展為預備黨員。
那時的政治風向很不明確,還沒有關於返城的任何消息,那時講究的就是響應黨的號召,紮根農村一輩子。口號是這樣喊,但那些城裏來的小知青,還真的怕就這樣一輩子呆在農村。在經曆了開始的新鮮之後,那顆紅心已變的無精打采、垂頭喪氣了。而且大部分知青由於沒有勞動經驗,又心高氣傲,再加上和老鄉溝通上的困難,所以基本上什麼活也幹不了,盡是些幫倒忙的貨,都是越幫越忙,引起老鄉的反感,很多地方知青和老鄉的關係相當緊張,還發生了集體械鬥的事件。
扁擔灣由於村子小,地方偏遠,隻有馬建軍一個知青插隊。馬建軍一心撲在工作上,顯得非常的穩重、踏實,又加上有文化底蘊,說起話來清晰動聽,讓人耳目一新,覺得就是和那些泥土坑裏滾大的土孩子不一樣。
有了這麼一位稱心的知青在村子裏,李萬全覺得格外有麵子。去公社、縣裏開會時,聽到其他地方的支書抱怨,自己那裏的知青如何如何難管理,如何如何不上進,更如何如何的百嘛不懂,李萬全心裏更是樂開了花。
其實,李萬全有一個小小的私心。
李萬全有一兒一女,女兒李廣玲和馬建軍差不多大,大概比馬建軍還大上兩歲,兒子李廣益卻要小一些,當時隻有十五六歲。李萬全就有心思將女兒李廣玲嫁給馬建軍,將馬建軍留在扁擔灣。以馬建軍的條件,教上幾年書,是非常有機會轉正成為正式的人民教師的,如果再走走關係,有機會調到政府部門工作,說不定呆上幾年幹個公社書記,甚至縣長都是有可能的。
那時候,有文化的領導幹部所占比例較低,跟多地方就從教師隊伍裏抽調人手來補充政府機關各部門,以提高政府機關人員的綜合素質。
其實,李萬全這個想法本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是一件好事,起碼對馬建軍來說不是壞事。可惜,馬建軍在工作上對組織絕對服從,但偏偏感情上非常倔強,有自己的想法,根本對李廣玲沒有任何非分之想。
本來,李萬全沒把這件事當成多麼難的事,他開始想著讓兩人多接觸接觸,功到自然成,因為那時馬建軍是李萬全家的常客,常來常往。李廣玲本就對馬建軍心儀已久,現在得到父親的暗許,自然更是主動,馬建軍如果一天不來,她就會主動跑到馬建軍的住處——也就是臨時學校那裏,幫著馬建軍打掃房間、洗洗衣服。
開始馬建軍對這位主動幫助自己的大姐姐很是感激,顯得非常親近。但不知是李家故意為之,還是村裏人亂嚼舌根,漸漸就傳出李廣玲和知青馬建軍談戀愛的事情。李廣玲倒是沒覺得怎麼樣,但馬建軍聽到這種傳聞,明顯的有不愉快的表情。不知他是因為珍惜自己的聲譽,還是顧慮李廣玲的名聲,亦或是根本不喜歡李廣玲,或擔心這件事被支書李萬全知道後會上綱上線,自己成為批鬥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