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走進曆史(2 / 2)

義和團是清政府批準的正式名稱,經山東巡撫毓賢授名,以便該組織能更好的為官方所用,去和洋夷軍隊作戰,政府坐收漁利。

義和團雖然也曾經取得平原大捷、廊坊大捷,還有天津老龍頭火車站殲敵戰等勝利,但其留給曆史更多的是燒教堂、殺傳教士、殺二毛子。所謂二毛子,就是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中國人。到了後來,義和團燒殺淫掠,簡直無惡不作,最終導致了老慈禧下令即刻解散拳會,不遵者就地剿殺。

以上是眾所周知的義和團史料,但真正的義和團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其實,義和團最初隻是很小的一個組織,而且有著自己嚴格的組織紀律。義和團到底起源於哪裏,眾說紛紜,但最接近的應該是白蓮教之說。

白蓮教起於宋朝,是我國最神秘、最混亂的教派之一,也是旁門左道之術盛行的教派。它是一個佛、道混合的教派,信奉彌勒、明王、元始天尊、無生老母等神。本來白蓮教是一個戒酒戒殺的宗教組織,但後來因為社會黑暗、教眾魚龍混雜,最終衍生出太多的分支,成為各朝各代主要的反政府恐怖武裝。到了乾隆年間,開始取締白蓮教,這直接導致了嘉慶年間的白蓮教大起義,曆時近十年,終被清廷撲滅,自此元氣大傷,不敢再明目於世,但清朝自此也走向了衰敗。

白蓮教中的一支,逐漸演變為“義和拳”,而它的創始人是一位叫崔九實的秀才。他們依然信奉無生老母,也就是被後人演繹成了的“白蓮聖母”。他們有自己的教條和習慣,比如每一代都要選一位聖女,作為無生老母的化身。聖女享有至高無上的尊榮,但隻是一種象征,真正的指揮者是“拳主”,或稱“壇主”。

義和拳戒殺戮,但不戒酒。組織講究公平、互助的精神,禁止欺壓良善、奸淫擄掠、坑蒙拐騙等行為。又有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精神在裏邊。雖說是自願入會,但實際上篩查極嚴,要求以往無劣跡、有膽氣、熱心腸、有善名的才可入會。頑劣不孝、多吃多占的人不但不予入會,反而是重點打擊對象。

會員之間互稱“拳友”,互相間可傳授、切磋拳技,定時組織拳會,大家共同溫習拳義。說白了,這個組織就是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將有正義感的人聚集到一起,結成幫派。一是為防受到欺辱,同時也會在時機適當時打壓周邊的惡勢力,伸張正義。

組織的經費一是會員自由捐款,二是出外募捐,三是信徒出資洗罪,再就是劫富濟貧的收入了。說是戒殺,也並不是真的不殺人,遇到十惡不赦之徒,就要生擒了回來,在無生老母神像前,由壇主像老母禱告,述說惡徒罪行,求得老母下旨斬處。經聖女同意後,再由壇主下令,拳會有專門行刑之人,稱為“執匕”,就把腦袋砍了。但這種情況十分罕見,十年難得一遇。一般情況下,是由拳會裏的“知者”,也就是相當於師爺寫出某某的罪行,每一項罪行折出價格,可用多少錢洗罪,由拳會人員通知對方,拿錢洗罪,在無生老母神像前走一下過場,有聖女普撒甘露,洗去該人身上罪惡,也就沒事了。

雖然如今覺得,這也不過是一種斂財的手段,而且存在蒙騙的嫌疑,但那時拳會裏的人,包括聖女和壇主,都認為自己做的是正義的,也相信這樣做真的可以洗去身上的罪惡。

由於選擇拳友條件嚴苛,各項戒律又紛繁複雜,所以組織就難以壯大,很多年了還是保持著當初的規模,當然也保持著當初的純粹性。

後來,由於外敵入侵、政府軟弱,國家動蕩、民不聊生,一些人借機用義和拳的名義起事,還有一些正規的拳友私自發展會員,自立為壇主。本來義和拳就流派眾多,彼此間少有聯係,都是尊奉自己的聖女和壇主的,互不幹涉。這一亂起來,形式便難以控製,一夜之間幾乎全天下的窮苦人都成了義和拳的拳民。後來更是出現了黃蓮聖母、紅燈照等一批明目繁多的義和拳。其實,這個時期的義和拳與早期真正意義上的義和拳已經相去甚遠了。

在我們老家這個地方,就有一支義和拳流派,始終遵循著自己的教義,雖然也參加一些起義活動,但堅持戒殺,且從不亂收拳民。就是義和拳更名為義和團之後,他們也沒有為政府所用,而是繼續隱匿於民間。

這支流派雖然人手不多,但卻多有奇人異能之士,在當地修廟宇、建道觀,傳播信仰,為人洗罪賜福,被當地視為神教。即使最亂時周圍充斥著太多的義和團民眾,但也公推這支為正宗,且少有人前來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