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古典服裝出發開發出現代型新式服裝,最終把一個“道聽途說”的消息變成一個廣闊的市場。她的成功給我們很大的啟發。
女人要培養敏銳的洞察力, 就需要我們平日多加留心身邊的各種事物。而且光有信息還是不夠的,還要對信息進行具體的分析,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做出正確的抉擇。如果有了信息而不對它進行仔細的分析研究,那麼信息始終隻是一些粗略的表麵現象,你也就永遠無法觸及實質。因此,在我們通過觀察獲得信息之後,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表麵現象進行深刻、仔細的研究分析,把握實質性的東西。
好命女人為何更幸運
我們發現,那些好命的女人之所以能夠獲得命運的青睞,又能在機遇來臨之時牢牢地抓住機遇,就是因為她們比一般女人多做了一些準備。她們就像一顆顆種子在黑暗的泥土中蓄積營養和能量, 一旦聽到春風的呼喚,她們就會破土而出,長成挺拔俊秀的棟梁之材。這就很好地解釋了這樣一些問題,即為什麼有的女人總能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機遇? 為什麼麵對同樣的機遇有的女人成功了,有的女人卻失敗了? 為什麼有些資質原本不好的女人卻能得到命運的垂青,而某些天資甚佳的女人卻最終庸碌無為? 為什麼好命的女人總顯得比一般女人更幸運? 等等。
許多好命女人是創造機遇的高手,她們總是在努力,總是在奮鬥,開始時她們是在找尋機遇, 而一旦當她們自身的實力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機遇便會自動登門拜訪。
十幾年前,“煌上煌”還不過是一家前店後坊的熟食小店,而今天,“煌上煌”已是擁有資產近億元的集團公司。公司屬下的煌上煌烤禽連鎖店光在南昌市內就有約70家,在全國共有150多家,這樣的業績不僅在江西省首屈一指,在全國的熟食行業也算得上佼佼者。從家庭式作坊到現代化企業,徐桂芬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嬗變,這其中到底有何奧秘?
剛滿17歲的徐桂芬來到奉新縣一個偏僻山村。在農村的5年時間裏,艱苦的生活磨練了徐桂芬的意誌,堅定了她挑戰人生的勇氣。1973年,徐桂芬作為返城知青回到南昌。剛回南昌時,徐桂芬工作沒有著落,生活極為寒苦,但她是個能吃苦的人,那段時間,徐桂芬曾給人帶過小孩,到工廠做過臨時工,甚至幹過搬運工。1976年,因父親的單位補員,徐桂芬有了第一份固定工作,她被分配到南昌市某菜市場當營業員。1979年,徐桂芬調入南昌市食品公司,成為國有企業的一名正式職工。
1993年,徐桂芬遭遇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考驗。由於食品公司經營不景氣,徐桂芬下崗了,此時的她思想矛盾,為自己今後的前途擔憂。”但是我很快又想,有這麼多人憑勤勞的雙手開創了自己的事業,難道我就比別人差嗎? ”徐桂芬說,“下崗並不可怕。我想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機會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由此,徐桂芬邁出了女人賺錢經商的第一步,她身揣幾千元錢從小生意做起。”那時什麼生意能賺錢我都會去做。”徐桂芬回憶起創業之初的情景仍曆曆在目,“最早做的是加工肉皮的生意。我每天天沒亮就到市場上收購肉皮,運回家後用開水煮,再刮去油脂,用冷水浸泡後晾曬。記得那是在寒冬臘月,水特別冷,手泡在刺骨的冷水裏疼得鑽心,10根手指凍得像胡蘿卜樣粗……以後我又加工香腸、絞餡子肉、賣拆骨肉。”
經商必須吃苦,但多動腦筋、多做準備才能將生意做大,徐桂芬開始思考有什麼商機可以將生意擴大。徐桂芬在食品公司呆了多年,對食品市場非常熟悉,於是她從南昌市的菜市場入手做了一番調查。她發現,不少菜市場內都有鹵菜店,買鹵菜的人也較多,但偌大的南昌市竟沒有一家本地人開的鹵菜店。當時南昌的鹵菜生意主要由溫州人和潮州人壟斷。溫州人加工製作的鹵菜品種比較豐富,但美中不足的是較清淡;而潮州人的鹵菜大多是一些海產品和鹵鵝,品種顯得單一。她想,如果集這兩家之長,去兩家之短,製作適合南昌人口味的鹵菜食品肯定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