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不爭而爭,無為無不為,不爭而善勝,乃是人類社會進化的公理。每個男人內心深處都在追求卓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在追求中,“爭”是必然的,而“不爭”則是冷靜的迂回之策;“有為”
才是自我價值的真實體現,而“無為”則是一種權宜之計。那些好命的男人,總是以不爭而達到無所不爭,以無為而達到無所不為。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四阿哥胤禎的謀士鄔先生告訴胤禎:“爭,就是不爭;不爭,就是爭。”這一句話,讓憂心於國家當時的困境、苦惱於處在皇太子和八阿哥的政治漩渦之中的胤禎頓時覺悟。政治從來都是與險惡相生相伴的,康熙皇帝英明一世,然而在選擇繼承人上卻愁眉不展。皇太子本來是欽定的皇位繼承人,但由於其自身不努力,還做出一些違禁之事,於是屢次被廢。另一方麵,八阿哥自恃聰明,廣結黨羽、收買人心,不斷打擊皇太子,也逐漸增強了自己的力量,成為有實力問鼎皇位繼承人寶座的人。
然而,曆史卻和這些聰明人開了一個大玩笑,最後的皇位繼承人爆了一個大大的冷門,沒有任何理由和資本的四阿哥卻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因為胤禎采納了鄔先生的意見:紮紮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對皇上和百姓負責就足夠了。這其間的奧妙,其實就是鄔先生所說的“爭與不爭”的辯證法。
老子還說過:“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這些都是告訴人們,越是那些不與人爭、不與事爭的男人,越是能夠善於取勝的聰明人,因為他們善取自然之法,明白“糊塗至上”之道。
“爭”,需要對手;而“不爭”,是想別人沒想過的問題,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善勝敵者,不爭。”不爭最終是為了更好地去爭,不是和對手爭,而是和自己爭,戰勝自我,順應天然。這樣做的天之道,在於以“不爭”泯絕那些形名之爭,而得潛在的大勢態,“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然而,司馬遷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很多男人眼裏隻有名、利,他們為了明、利和各種難以告人的欲望,拚命地排擠別人,以達到抬高自己的目的。這樣的男人絕不會有什麼好命!比如曆史上的龐涓就是這樣的一個男人。
孫臏與龐涓曾經義結金蘭,也是同窗好友。孫臏對龐涓親如手足,一片赤誠。龐涓卻奸詐有私,嫉賢妒能,暗設機關,多次欺騙愚弄孫臏。拜師之際,鬼穀子看出龐涓為人陰險,不願收之為徒,多虧孫臏求情,才勉強答應。
為試探龐涓,鬼穀子故意將假天書傳於孫臏。龐涓窺知,搶來讀後默記心中,然後故意燒毀,別師下山求官。孫臏則繼續留在山中學藝。
龐涓下山後,輔佐魏王,因其作戰有功,被拜為大元帥,封武晉君,並被招為駙馬。孫臏下山後,投奔龐涓。龐涓嫉賢妒能,遲遲不願意向魏王引薦,直到魏王從別處得知,他才把孫臏介紹給魏王。然而,龐涓嫉妒心極強,他設計陷害孫臏,魏王對孫臏施刖足之刑。善良的孫臏絲毫未懷疑龐涓之險惡用心,仍把他當做知己,忍著劇痛為其趕抄天書。有人實在看不過去,就向孫臏揭露了龐涓的陰謀。孫臏憤怒地撕毀天書,裝瘋賣傻,故意扮成乞丐,得以脫險。
孫臏逃出龐涓的魔掌後,輔佐田忌,收服九曜山草寇,被封為大元帥,南平郡王。然而,龐涓唯恐孫臏得意,屢屢用計謀迫害孫臏,孫臏忍無可忍,詐死引誘龐涓出兵。
龐涓果然興師伐齊。孫臏在馬陵道上埋下伏兵,當龐涓抬頭看見麵前一株黃楊樹上寫著六個大字:“龐涓死此樹下”時,心生害怕,正欲逃跑,被伏兵亂箭射死。孫臏被封為天下總兵軍師,掛七國金印。但是孫臏寫下辭表,掛冠還帶,退歸山林。
龐涓因為有“爭”之心,故嫉賢妒能;因為有“爭”之心,故詭詐奸險,結果怎樣呢?他爭而未果,卻丟掉性命,還落得個遺臭萬年的壞名聲,實在是得不償失。
如果你是一個男人,如果你渴望成為一名出類拔萃的人,或者向往公司的某一個好的職位,當別人紛紛粉墨登場,出盡風頭蜂擁而上的時候,你最好不要去湊熱鬧,而要避開紛爭的場麵,紮實地學習別人沒有掌握的幾手硬本領。表麵上你沒有爭,可實際上你已經悄悄地超越了別人,成為最具實力的競爭者,最後的勝利自然屬於你。
男人做人低調一點有好處
男人為人處世,最貴不動聲色,成敗掩於心中,有道是:得意忘形失天下,不動聲色定乾坤。古今興衰多少事,露與隱時見真因。因此人常說:男人要學會低調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