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懂低調、知進退的男人最命好(1)(3 / 3)

在猴子世界裏,猴王可以高高揚起尾巴,別的猴子卻隻能夾著尾巴。在我們人類社會,我們雖然不受製於猴王,但我們卻依然要“夾著尾巴做人”,不然的話,尾巴翹得老高,總會有尾巴被割掉的時候。

低調做人的男人,最懂得進與退、顯與藏的道理,從而能保持凡事不張揚、不放肆,從而有效地抵禦外來侵害,保護自己。

商紂王通宵喝酒而忘記了月日,問左右的人,都不知道,派人問箕子。

箕子對他的友人說:“一國的人都不知道月和日,國家就危險了。而一國的人都不知道,隻有我一個人知道,恐怕我也就危險了。”於是,他對使者謊稱自己喝醉了酒,也記不清是什麼日子了。

魏晉時期,有兩位特立獨行的高人:嵇康和阮籍,他們為人處世的態度大體相同,可是最終的命運卻大不一樣。嵇康被司馬昭以不守禮教的罪名所殺,阮籍卻得以全生,為什麼?就是因為前者不懂得夾尾巴之術,得罪了很多小人,這些小人一旦掌權,自然千方百計羅織罪名,將他置於死地;而阮籍深諳此道,懂得低調做人的道理,雖也放浪不羈,卻沒有找他的麻煩。

阮籍一心飲酒,全然不問政事。司馬昭曾想為兒子司馬貴向阮籍求其女兒婚配,阮籍一醉六十天,司馬昭因為無法和他講話而作罷。鍾會幾次去征求他對時局的意見想以此羅織他的罪名,阮籍居然因為大醉不作回答,最終得以免禍。

將真實意圖隱藏起來,含而不露,不但可以免禍,而且可以給競爭對手造成假象,使之判斷失誤,上當受騙。

唐人王叔文經常和皇太子下棋。有一次,下棋之間談論時政,曾談到宮市的弊病,太子說:“寡人正想勸諫皇上廢止宮市呢。”在場的人都交口稱讚太子,唯有王叔文不說話。眾人走後,太子單獨留下王叔文,問他不說話的原因。王叔文說道:“太子的職責是侍奉皇上的飲食起居,早晚問安,不應議論其他的事情。陛下在位多年,如果懷疑太子勸諫廢止宮市是為了收買人心,太子如何自我解釋呢?”太子大吃一驚,流著淚說:“若不是先生指點,本宮哪能知道這個道理!”於是對王叔文格外寵信。

王叔文教給太子的韜晦之術,並不是簡單的免除災禍,而是為實行其改革朝政的偉大事業而采取的權宜之計。王叔文是後來“二王八司馬”革新運動的首領,而這個皇太子即後來的順宗,是這場革新運動的堅定支持者。

他們韜光養晦的舉動,是整個行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此可見,男人低調做人,不是懦弱,不是頹廢,更不是悲觀,而是一種做人的境界,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謀略,是一個男人最好的外衣。

低調做人,就是要少說多做。有那麼一些男人,喜歡唱高調,八字還沒一撇,就吹得天花亂墜,拿來吸引人的目光,引起人的注意,把“急切”變成了“急躁”,結果一事無成。而懂得低調做人的男人,做事,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做人,謙虛謹慎、默默積累。他們大都是某一領域的精英,有著深厚的資本和功底,能把事做得十分漂亮,卻最具“溫、良、恭、謙、讓”的美德,從不嘰裏呱啦地賣弄自己。而隻有那些“頭重腳輕根底淺,嘴尖皮厚腹中空”的男人,才會唱高調、翹尾巴。

低調做人的方式是給男人創造了一個進退寬鬆的空間,韜光養晦,用廣闊的思想審時度勢,從而為用心做事打造良好氛圍。這不同於軟骨和奴顏,而是男人應該具備的修養和美德,是男人與人相互交往、建立和諧融洽關係的需要。

與人為善是一個男人應該具備的起碼素質和常識。人世滄桑,不要讓錢權私欲蒙遮了雙眼,卻更需要用善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男人要少一些猜疑、嫉妒與怨恨,多一份豁達、理解和幫助,他才可以保持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低調做人,雖然會默默無聞,但絕不是一事無成,絕不是置身事外,拋卻世事紛爭,自得其樂。懂得低調做人的男人在人生的競技場中奮力拚搏,在事業上孜孜以求、兢兢業業、奮鬥不懈,在自己的領域有所作為。他們時刻想到用心做事是一種責任,一種精益求精的風格,一種執著追求的精神,更是一個人立命安身的永久鞭策;隻不過他們參透人性,為保全自己,言行收斂,謙遜禮讓,故而能在複雜的社會中立足。

忍能消災,男人不妨低調一點

每個男人都想安寧、平靜地度過一生,大起大落總不是讓人舒服的事。

那麼,男人如何度過平靜而安寧的一生呢?低調最重要。人生中有很多難忍之事。功名、利益、地位、尊嚴,如果一個男人不懂得低調和隱忍,凡事要爭個高低,討個公道,問個明白,那他一輩子別想安生。

好逞匹夫之勇的男人,難免莽撞闖禍而敗壞大事;低調而圖大業,這才是真正有出息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