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懂低調、知進退的男人最命好(2)(1 / 3)

據傳張家莊有一個張善人,人都說他有菩薩心腸,慷慨好義,更能容忍常人不能容忍之事。張善人膝下有五男二女,五子先後高中金榜。這天,正是五郎大登科之後,洞房花燭之佳期。因此,遠朋近友,世交親戚上門賀喜,紛至遝來。張府一片喜氣洋洋,張燈結彩,人聲鼎沸,而其中還夾雜著很多乞丐流民的身影,原來,張善人傳言出去,不論遠村外姓,隻要前來道聲“恭喜”便可得到一錠白花花的銀子。

就要開席時,府門外一片哄亂,不時傳來陣陣怒喝之聲。管家來報:“有一個肮髒可惡的老乞丐,與布施的家仆吵鬧起來,說什麼銀子他不要,就是要進花廳喝喜酒、吃華宴。”花廳之內是宴請有身份貴賓的地方,如府台、知縣、名紳、族老等,且已安排就緒,座無虛席,怎能容下一個乞丐?眾賓客聞出一片嘩然,紛紛指責老乞丐。

張公緊皺眉頭,犯起愁來。畢竟讓一個陌生的乞丐入座,未免大煞風景,大掃喜興。此時,縣太爺就坐在張公旁邊,他朗聲道:“張公何必與刁頑之徒客氣,待下官命衙差將他抓起來,痛打一頓,也好讓他識得好歹!”

那張公就是在平時,也不曾虧待遠道客人,何況今天這樣大喜的日子。

聽縣太爺如此一說,張公忙攔住縣太爺,他站起身走出門外去看究竟,眾賓也隨行左右。

大門口處,隻見幾個仆人正圍在一個老乞丐身邊東扯西拉,可那老乞丐蹲坐在那裏,舉首望天,翻動一雙怪眼,一手撓脖子,另一手從破棉袍裏捕捉跳蚤。張公斥退眾仆,俯下身作揖請老乞丐入花廳之外的大院內就宴,那裏是張家的親朋好友。

孰料,老乞丐根本不領情,他說不稀罕普通筵位,此來隻因聽說張公乃有容之人,有求必應,一見之下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說完站立起身,拄拐便欲走開。

張公聞言,連忙作揖道:“老哥請留步,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老夫豈有嫌礙之理,隻是花廳雅座已無缺額;既來之,則安之,屈就替坐老夫之位如何?”老乞丐轉怒為喜,隨張公入府門,過大院上花廳,落入雅座。眾賓客嘩然,都道豈有此理。一時之間,本來洋洋之喜氣變得十分凝固。

老乞丐卻旁若無人,隻管自斟自飲,哪管眾人橫眉冷眼。眾賓客都是有身份的人,自然看不慣這一副姿態,埋怨張公太窩囊,遇事隻會忍氣吞聲。

這樣,好端端的一場筵席被攪得不歡而散。

張公倒也泰然。直侍候老乞丐酒足飯飽之後,又要送其盤纏,老乞丐卻得寸進尺,要住在張府,張公略一遲疑,答應了他的要求,哪知道老乞丐又提議道:“想老漢一生落魄,流浪天涯,至今尚未娶親立室,無緣領略洞房滋味,這倒也罷了。然老漢曾發宏願:在有生之年一定要睡一夜芙蓉帳、鴛鴦床,未知張公可否成全?”

此言一出,惹怒了站在一旁的管家,他破口大罵,舉拳要打,張公也很生氣,臉色陰沉,可他阻止了管家。張公轉過臉來,悠悠一歎,對老乞丐說:“也罷,老夫再成全汝心願,隻是明天一早須當回去,休再使吾為難?”老乞丐歡欣雀躍,直奔洞房而去。

張府上下對張公的決定不滿,都認為他太糊塗,以堂堂有名有望之人,何必對一個老乞丐如此隱忍?但張公主意已定,也無可奈何。

第二天早晨,張公趕至洞房門口時,管家已經帶眾奴仆等候於此,隻待張公一聲令下便可推門而入。可張公並不作聲,隻在門外來回踱步,這樣又足足過了幾個時辰。管家耐不住,敲了好幾次門,也未聞動靜,最後,他自作主張,呼眾仆合力推門進去。未承想,門未加栓,用盡全力的眾人齊跌入房內。

管家怒火中燒,氣衝衝走近香床,撩起錦帳,卻“哎呀”一聲,後麵的眾家人也個個變得目瞪口呆。張公以為出了什麼禍事,急上前一看:床上已無老乞丐身影,橫躺著的是一黃澄澄、光燦燦的黃金人像,此金像與真人一般大小,足有一千八百多斤。眾仆人紛紛稱奇,管家招呼仆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弄出洞房。

這時,張公發現粉壁上題有字,曰:“有容之士福自在,無忍之心禍難消。自來黃金無足赤,卻道世間有完人。”下邊落款是——純陽子呂洞賓。張公恍然大悟,眾家丁也讚歎寬容之人自得福報。一時間,張公的故事傳為美談。

唐高宗封禪泰山時,路經張家莊,聞隨行官員談論張公遇仙奇事,龍心大悅,決定移駕張府探個究竟。入府後,高宗詢問張公有何法得仙人現身?

張公道:“臣遇非人則容,逢非事則忍。並將每樁忍記錦箋上。”說罷,出示長卷錦箋,足有一百多個“忍”字。

高宗感慨萬千,即賞給張公縑帛一百匹,禦題賜書“百忍堂”三字;命隨行禦史,記載冊典,令隨臣誥示天下,揚頌風尚,自此以後,張氏族人便用“百忍堂”作堂號,“百忍成金”也成為流傳後世之雅範。

你看,張公做到了一時之忍,卻成就了自己一生的美名,豈不是“因禍得福”?這樣的男人也算是好命男人當中的一種。

“以退為進”的男人最精明退步是一種策略,勝則戰,不勝則退,隨事而治,才能遊刃有餘。在成功的路上,有一條至理名言,那就是“退一步,進兩步”,誰都不喜歡退,可是一直往前衝的話,力氣得到消耗,人就變得越來越衰竭,戰鬥力無法強盛。如果能夠退一步,躲過鋒芒,或者積蓄力量,必然能夠厚積薄發,大步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