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懂低調、知進退的男人最命好(2)(2 / 3)

九虎寺禪院裏,為了布置寺院,兩位小和尚正在寺院前的圍牆上專心致誌地作畫。他們畫的是一幅《龍爭虎鬥圖》,構圖和上色都已經基本完成,可總覺得還不夠完美,但又說不出哪裏不完美。這幅畫中龍在雲端,盤旋將下;虎踞山頭,作勢欲撲。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他要求另一位小和尚對這幅畫進行了修改,可是,還是覺得畫中的龍和虎缺少動態之美。於是,另一個小和尚在遠處觀看,他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同樣作了修改,可是這幅畫依然有缺憾。他們殫精竭慮地思忖著,額頭上聚滿了豆大的汗珠。

夜晚來臨了,他們還是沒有發現真正的問題,這時師傅從外麵化緣歸來,兩位小和尚趕忙向師傅請教。師傅看了看他們的畫後笑著說:“你們所畫的龍和虎,外形上都很真實,但是,你們沒有弄清楚它們的特性。”

兩位小和尚不解地問:“龍和虎有什麼特性?”師傅指點道:“龍在發起進攻前,頭必須向後退縮;虎若向上撲躍時,頭也必須壓得很低才行。龍的頸向後縮得幅度越大,虎的頭越是貼近地麵,它們就會衝得越迅猛,跳得越高遠。”兩位小和尚豁然開朗,原來,他們一味地強調龍虎的進攻,而把龍頭畫得太靠前了,虎頭也畫得太高了。

師傅這時借機開導他們道:“這與參禪悟道、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樣的,懂得適時退一步,才能衝得更遠;懂得謙卑之後,才能躍得更高啊。”兩個小和尚畢竟年紀小,對於這句話很難一時參透,其中一個小和尚非常不解地問:“退了之後又怎能向前,謙卑的人又怎能更高呢?”師傅這回沒有說話,執筆寫下這樣一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兩位小和尚異口同聲地吟完此偈,會心地笑了。

生活中,有的男人總是為了進一步而爭得麵紅耳赤,總是為了取得近在眼前的成功而撞得頭破血流,總是為了奪得頭名而鬧得魚死網破。即使他們的目的沒有什麼錯誤,方向沒有錯誤,但是方法大錯而特錯,因此,這些男人也就很難得償所願。男人如果一味地進、一直向前衝,不光於事無補,反倒適得其反,僵化了局麵,使自己無法再次抬起前進的雙腳。

如果說這樣的退步還帶有明顯的攻擊性的話,那麼下麵這則故事的“退”則更有度量,真正做到了“不戰而勝”。

東漢時期,有一年春節前,皇帝一高興,說下令賞賜給每個大臣一頭羊。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在分羊時,一名負責分羊的大臣犯了難,不知怎麼分才能讓大家滿意。正當他束手無策時,一名大臣從人群中走了出來,說:“這批羊很好分。”說完,他就牽了一隻瘦羊,高高興興地回家了。眾大臣見了,也都紛紛仿效,不加挑剔地牽了一頭羊就走,擺在大臣們麵前的一道難題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這名大臣既得到了眾大臣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對於這名大臣來說,虧豈不正是福嗎?退不是進了嗎?

當我們在成功的道路上突然陷入了死胡同,百般努力都找不到出路在何處時,最好的方式無疑就是“退”。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退”在某些時候,往往能為我們開創一片新的天空,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退”能夠為我們創造出更多的機會。所以,退也可以看做是為了抓住更為巨大的機會所做出的必要的準備。

做出常人難以做出的退步與放棄,實際上,卻是一種審時度勢。因此,這就要求男人,在行動時幹練、迅捷,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比如,老子的“大辯不言”就有些“以退為進”的意味。有時候,男人在公眾場合並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現,詩雲:“此時無聲勝有聲”。表麵是沒有積極主動地采取任何行動,而實際上,也正是這沒有行動才是最多的行動,產生潛在的約束力,約束住對方。默默無言反而會使對方摸不著邊際,高深莫測,使其懾服,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以退為進,似退實進的道理就是這麼高妙。男人在幹事業的過程當中,如果遭遇了困境,遇到了強手,又暫時沒有開脫之法,那就不如退一步,以退為進往往能在風雲多變的人生道路上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所以,我們說,懂得以退為進的男人是最聰明的男人,同時他們也最容易獲得成功!

善於進退的男人最能成大事

在人生道路上,一個男人免不了要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難題,而聰明的男人懂得見機行事,該出頭時就出頭,不該出頭時就暫時把自己隱藏起來。

隱藏,不是受人奴役,而是給自己爭取生的機會,更有效地保護自己,同時養精蓄銳,蓄勢待發。

康熙就是這樣一個具有深謀大略的男人。根據祖宗的慣例,康熙滿14歲那年舉行了親政大典。可是親政後的康熙帝,仍然沒有實權,鼇拜繼續獨攬大權。皇帝與權臣之間的矛盾,終於在如何對待蘇克薩哈的問題上公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