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孫犁生活有規律,勤於讀書,書法養生,喜愛花鳥蟲魚,飲食更為普通,清晨吃玉米稀飯或稀飯一碗、饅頭一個,佐以醬菜,中午多是麵條,晚飯又是稀飯或玉米稀飯。午飯、晚飯吃炒菜多是豆角,菜裏有時加點瘦肉絲,主食除饅頭外,也吃烙餅、包子。
著名作家冰心長壽的原因之一就是飲食生活有規律,她每天7點鍾吃早飯,喝一碗奶,加上少許咖啡和蜂蜜、小半碗稀飯和一隻蛋白,每頓飯吃一個香蕉,午飯、晚飯總是半碗米飯,吃一點肉或魚、豆腐、各種帶纖維的蔬菜和幾匙湯,睡前喝一碗牛奶。
詩壇泰鬥臧克家把自己的長壽之道歸納為:“思想大門洞開,情緒輕鬆愉快,鍛煉,營養,藥物,健康恢複快哉。”臧老認為,適量的營養是保障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他向來與煙、酒、麻將絕緣。飲食以素食為主、肉食為輔,花生他是每頓必吃。
合理的飲食搭配,對人類的健康、壽命都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從幼年時起,就注意營養飲食,要有科學、最佳的營養結構。否則,不但對幼年時期身體有礙,對其成年以後的健康、壽命都有影響。
在飲食搭配方麵,很多人由於受到“應多素少葷”的影響,尤其是聽了一些專家言論,說是吃素能夠減少患心血管病的機會,更加重了對葷類菜肴的偏見,便以為“吃葷害處多,吃素才長壽”。其實,這種觀念不夠全麵,甚至在一定情況下是錯誤的。
有一位高僧在臨終前,醫生為他做了較為全麵的身體檢查,結果發現他患有非常嚴重的營養不良症,這才是導致他身體衰老的主要原因。另外,有醫學家對嵩山少林寺眾多碑文進行了詳細研究和考證,結果發現一個驚人秘密:碑文中記載的大部分和尚都是死於30~40歲。這些“不沾葷腥”、專門吃素者之所以“英年早逝”,是不是同樣死於營養不良呢?
葷菜盡管有其對人體不利之處:易致肥胖、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但它亦有功不可沒之所在:增強人的體質,補充腦細胞,促使骨骼生長,使人肌肉更加結實,皮膚更有光澤,精力充沛。運動員在進行訓練時,膳食標準遠遠高於常人,他們隻有吃了足夠的“葷菜”,才有精力完成超過常人的運動量。如果天天給他們吃“青菜蘿卜”,還能“動”起來嗎?我國西北地區有一種個頭不算高的馬,由於它每天要翻山越嶺,所以主人每天都要喂給它一定數量的肉食,才使得它們“爬山如履平地”。
近年來,醫學專家們一致認為,隻有食用一定數量的肉食才能夠長壽。因為肉食中含有多種豐富的氨基酸,使血管保持柔軟,預防動脈硬化。他們對70歲的老人進行了長期跟蹤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長壽需要如下眾多條件:血液中的血色素要多,胖瘦適中,手的握力要大,短期記憶力要強,要有熱愛運動的習慣,不抽煙、少飲酒,要經常參加社會活動,多喝牛奶,吃一定量的肉類。專家還指出,老年人每天應當吃50克肉、80克魚、一個雞蛋(50克)、一瓶牛奶(200毫升),這是對健康長壽最為有利的。
可見,飲食搭配必須講究和諧與平衡,吃素、吃葷都不可走極端。最理想的應當是“葷素合理搭配”,二者缺一不可。具體到個人攝入量也各不相同:如患心血管病者自然應少吃肉食和葷菜,免得加重病情;而正處在長身體、長智力時期的青少年,以及孕期女性,則應適當增加動物性食物的分量,促使青少年及孕婦腹中胎兒的正常發育。
另外,那些從事體育競技運動、艱苦繁重工種、腦力勞動者,都應搭配較多動物性食物作為“動力”的補充,確保充沛的精力。
點評
合理的飲食搭配,是促使我們健康長壽的必要條件。每一個人,由於不同的年齡、性別、體重,所處的不同生長期及其生活方式、工作性質、家庭環境、社會層次等,都會產生不同的飲食營養需求。所以應製定不同的營養健康飲食的係統方案,並在人體上述條件發生任何變化的時候,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