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成功,成功的景象就會在內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

貝爾效應是由美國布道家、學者貝爾提出的:想著成功,成功的景象就會在內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他天賦極高,曾經不止一個人預計說,如果他畢業後進行晶體和生物化學的研究,一定會贏得多次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願地走了另一條道路一把一個個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了科學高峰。

貝爾效應告訴人們,成功其實並沒有想像得那麼難,它有時需要的僅僅是你的勇氣,這正是一般人所缺乏的!古今中外,有許多由於具有勇氣而成功的事例。

15歲小學畢業後,王永慶到一家小米店做學徒。不久,他用父親借來的200元錢做本金自己開了一家小米店。當時大米加工技術比較落後,出售的大米裏混雜著米糠、沙粒、小石頭等,買賣雙方都是見怪不怪。王永慶想,我要是在每次賣米前都把米中的雜物揀幹淨,人們肯定會更加喜歡我賣的米。他這樣做了,結果這一做法深受顧客歡迎。在當時,其他的米店都不提供上門服務,王永慶賣的米多則是因為送米上門。他在一個本子上詳細記錄了顧客家有多少人、一個月吃多少米、何時發薪等。算算顧客的米該吃完了,就送米上門;等到顧客發薪的日子,再上門收取米款。他給顧客送米時,並非送到就算。他先幫人家將米倒進米缸裏。如果米缸裏還有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將米缸刷幹淨,然後將新米倒進去,將舊米放在上層。這樣,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他這個小小的舉動令不少顧客深受感動,鐵了心專買他的米。就這樣,他的生意越來越好。從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慶最終成為今日台灣工業界的“龍頭老大”。王永慶的一係列做法都是當時各米店老板不願意或是不屑於去做的,但王永慶做了,並取得了成功。同樣是賣米,結果會如此不同,關鍵在於王永慶拿出了一種改變服務觀念的勇氣,並且將之付諸實施!事情似乎很小,做起來好像也輕而易舉,但卻隻有成功者才做得出來!

英國前首相威廉·皮特還是一個孩子時,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一番偉業。

在成長過程中,無論他身在何處,無論他做些什麼,不管是在上學、工作還是娛樂,他從未放棄過對自己的信心,不斷地告訴自己應該成功,應該出人頭地。

這種自信的觀念在他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中生根發芽,並鼓勵著他鍥而不舍、堅忍不拔地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做一個公正睿智的政治家——前進。22歲那年,他就進入了國會;第二年,他就當上了財政大臣;到25歲時,他已經坐上了英國首相的寶座。憑著一股要成功的信念,威廉·皮特完成了自己的飛躍。

英國作家夏洛蒂很小就認定自己會成為偉大的作家。中學畢業後,她開始向成為偉大作家的道路努力。當她向父親透露這一想法時,父親卻說:“寫作這條路太難走了,你還是安心教書吧。”她給當時的桂冠詩人羅伯特·騷塞寫信,兩個多月後,她日日夜夜期待的回信這樣說:“文學領域有很大的風險,你那習慣性的遐想,可能會讓你思緒混亂,這個職業對你並不合適。”但是夏洛蒂對自己在文學方麵的才華太自信了,不管有多少人在文壇上掙紮,她堅信自己會脫穎而出。她要讓自己的作品出版。終於,她先後寫出了長篇小說《教師》、《簡·愛》,成為了公認的著名作家。

不論環境如何,在我們的生命裏,均潛伏著改變現時環境的力量。如果你滿懷信心,積極地想著成功的景象,那麼世界就會變成你想要的模樣。你可以達到成功的最高峰,也可以在庸庸碌碌中悲歎。而這一切的不同,僅僅在於你是否有成功的信念!很多事情我們不敢做,並不在於它們難,而在於我們不想做。其實,人世中的許多事,隻要想做,並相信自己能成功,那麼你就能做成。

所以,對那些說你不會成功、你生來就不是成功者的料、成功不是為你準備的等等閑言碎語,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你要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想著成功,你的內心就會形成為成功而奮鬥的無窮動力。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那麼,最終你也一定會成功。要知道,你來到世間就是為了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