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待人處世首先要善於展示自己(2)(3 / 3)

(2)運用稱呼語應注意的問題

①要注意民族、時代、地域的差異。各個不同的國家、民族對人的稱呼都有一些獨特的習慣,如在日本,對婦女也可不稱“女士”、“太太”、“小姐”,而稱“先生”,如“米費子先生”。而漢民族語言中的稱呼語相對於其他民族語言中的稱呼語要複雜得多,不僅要看人的性別、輩分、年齡,還要分敬稱和謙稱。有的民族語言就沒這麼講究,如英語中的“aunt”翻譯成現代漢語可以是“姨母、姑母、伯母、叔母”等等。所以各個民族有不同的稱呼習慣,在實際運用中,要遵從各民族的習慣。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習慣,造成了各種方言,所以還要注意方言間稱呼的異同。如在大陸用得最廣泛、最普通的“同誌”稱謂,而在港澳台同胞中,幾乎就沒有這個概念。所以與港澳台同胞打交道,不宜用“同誌”這一稱呼。

②要注意口語和書麵語的區別。口語相對於書麵語言而言,顯得通俗、隨便,更為親切。現代漢語中,同一個對象,可有口語和書麵語兩種不同的稱呼,如爸爸(口語)、父親(書麵語)。在口語中,如果麵對稱呼對象時,運用書麵語中的稱呼語就顯得生硬、不自然、不親切。但是,在口語中,書麵語中的稱呼語可以作為他稱用語出現。如“我的祖父”、“你的母親”等。

③要注意語言環境和稱呼對象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比較熟悉的人,我們對其稱呼就可隨便點,甚至可叫別人小名、綽號,夫妻、戀人之間私下裏還可用昵稱,這樣顯得較親切、自然,可以增加彼此之間的感情。但在公眾場合,尤其是在會場上、課堂上,叫別人的小名、綽號,就會顯得不嚴肅,太放肆,應當以“××同誌”或“××同學”相稱。對不太熟悉的人,對長輩、領導和老師,也都不宜用“小名”和“綽號”,否則,就會顯得不尊敬。所以,運用稱呼語時,應特別注意語言的環境和稱呼對象,靈活使用。在不同的語境中,對不同的稱呼對象,應運用適當的符合人的身份、地位及體現與自己恰當關係的稱呼語。

在待人處事中,用一個合適的稱謂來稱呼他人,既可以顯示出對他人的敬重和關係,又可以為自己贏得尊重和稱讚。不過,在稱呼別人外號時要切記:人的外號是人的一個特征,壞外號是人最忌諱的稱呼,不要把它掛在嘴上,說多了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7.在待人處世中,要勇於展示自己

做為人類本性之一的真誠,不僅是為人的一大美德,也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維係的紐帶和橋梁。真誠是待人處世的基礎和關鍵。

(1)保持本色不做作

可以說,一個人內在的氣質是最寶貴的。一個真正懂得與他人相處的人,絕不會因場合或對象的變化而放棄自己的內在特質,盲目地迎合或者隨從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稟性,你要作為你自己出現,不是作為別的什麼。而有些人總覺得自己本來的麵目不如別人,氣質不如別人高雅,談吐不如別人脫俗,等等。於是隨著環境、對象的變化而不斷改換自己,結果弄得麵目全非。保持一個真實的自我並不等於要使自己與別人格格不入或標新立異,甚至明明知道自己錯了或具有某種不良習慣而固執不改,而是保持自己區別於他人的獨特、健康的個性。那些具有個性的人,也具備一定的魅力。要學會在待人處事時,展示一個真實的自己。

(2)不要不懂裝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