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待人處世首先要善於展示自己(3)(3 / 3)

保持個性就是接受我們現在的樣子,包括一切過失、缺點、短處、毛病以及我們的資產與力量。做到自我承受。但是,我們要認清這些否定麵是屬於我們,而不是等於我們,我們的“自我接受”就會更加容易。很多人堅決地認為他們等於“錯誤”,因而丟棄了健全的“自我接受”。你或許會犯一個錯誤,但這並不是說你等於一個錯誤;你或許不能適當而充分地表達自己,但這並不是說明你就是“不好”。

其次是接受真實的自己。我們絕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沒有什麼機會可以贏得大獎,如金馬獎、諾貝爾獎或金球獎等,大獎總是保留給那些少數的精英分子。從理論上來說,每個人都有當上領袖的機會,但是實際上,大多數人隻有羨慕別人當上這職位的份兒。不過我們都有機會得到生活中的“小獎”。比如說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一個擁抱、一個親吻、一封示愛的信件,或者隻是一個大門口的停車位!生活中到處都有小小的喜悅,也許隻有一杯冰冰涼的茶,一碗熱呼呼的湯,或是一輪美麗的落日。更大一點的樂趣與獎項也不是沒有,但生活的自由喜悅就夠我們感激一生的了。這許許多多都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去咀嚼。也就是這些小小的快樂,讓我們的生命更可親,更眷戀。

如果生命的大獎落到你頭上,務必心懷感恩。但即使它們與你失之交臂,也無須嗟歎。盡情去享受生活的小獎吧!

再次是脫下麵具。我們為何經常要躲在麵具的後麵?我們躊躇於表現自己和保護自己的衝突之間,我們也長久在追求功名、保持隱私之間掙紮與矛盾。

你是否曾有過和某人一見麵,便不由得心情愉悅,並有和他進一步交談的動機呢?有些人對他人的交遊廣泛,感到很不可思議。其實博得人緣的秘密,除了實力這個因素外,就是在於一個人是否有魅力。

個人魅力並非一朝一夕便能營造而成,它是由許多因素共同構成的,但最重要是用體諒別人的心去學習成長,如此必能得到眾人真心的喜愛。要達到這個目標,說穿了其實也不容易,先決條件就是“摘掉麵具”保持個性。

金聖歎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文人,他滿腹才學,卻無心功名八股,安心做個靠教學評書養家糊口的“六等秀才”。在獨尊儒術,崇尚理學的時風中,偏偏獨鍾為正統文人所不齒的稗官野史,被人稱為“狂士”、“怪傑”。他對此全不在意,終日縱酒著書,我行我素,不求聞達,不修邊幅。當時人記載,說他常常飲酒諧謔,談禪說道,能三四晝夜不醉,仙仙然有出塵之致。

清順治十八年二月清世祖駕崩,哀詔傳至金聖歎家鄉蘇州,蘇州書生百餘人以哭靈為由,哭於文廟,為民請命,請求驅逐貪官縣令任維初,這就是震驚朝野的“哭廟案”。清廷暴怒,捉拿此案首犯18人,全部斬首。金聖歎也是為首者之一,自然也難逃厄運,但他毫不在乎,臨難時的《絕命詞》,沒有一個字提到生死,隻念念不忘胸前的幾本書,赴死之時,從容不迫,口賦七絕。《清稗類鈔》記載,他在被殺的當天,寫家書一封托獄卒轉給妻子,家書中也隻寫有:“字付大兒看,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吾無遺憾矣。”

一個人在待人處世時,如果能以本色天性麵世,不費盡心機,不被那些無謂的人情客套、禮節規矩所拘束,能哭能笑,能苦能樂,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實自然,保持自己的個性特征,這樣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不失為一件樂事。

曆史上凡是有思想的人都是個性十分鮮明的人,沒有個性便沒有創造力,更沒有主見,沒有獨立的人格,也就不會有深邃的思想。在待人處世時,一個沒有思想的人,又怎麼會受到別人的歡迎呢?個性是天生的,是不能選擇的。它雖然在後天可以得到優化和改造,但其基本的東西即性質是不會改變的。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曾說過:“你是獨一無二的。”這是最高的讚美。因此,每個人在待人處世時都應該相信自己。以自己的真實個性示人,因為你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