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施煒: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最大教訓是什麼?(1 / 1)

施煒: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最大教訓是什麼?

金鼎獎

過去的營銷經驗和教訓,至今依然有用

中國人自己發明的營銷理論和方法隻有一個,就是深度分銷。深度分銷是基於中國國情的:幅員遼闊,人口密集,市場是立體的,渠道高度分散。要想實現高效率的深度分銷體係,隻能自己做,掌控終端,控製貨物流動的最後一個小閘口,把這個閘口控製住。如今,垂直可靠的渠道體係是我們主流品牌的基礎。

這個做法在互聯網時代是不是已經過時了?沒有。比如飼料品牌“雙胞胎”,最近幾年快速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豬飼料企業,借助這個模式依然做成了全球第一。

隨後,中國市場上出現一個現象,就是大賣場崛起。比如蘇寧、國美崛起,比如家樂福、沃爾瑪的擴張。原來處於弱勢的渠道,伴隨著規模擴張,地位改變,開始倒逼上遊製造業。

製造企業怎麼辦?

於是誕生了“平衡型渠道體係”。比如對家電企業來說,要不要跟蘇寧合作?肯定要合作,不合作可能失去未來。但隻與大賣場合作,又可能失去三、四、五線市場,怎麼辦?

平衡,一邊與蘇寧、國美簽協議,一邊在農村市場建專賣店,同時還向建材市場等渠道滲透,最終形成一個相對平衡的市場格局。

21世紀以來,營銷界最大的事情就是電商來了,這曾經讓傳統企業困惑不已。電商扁平價值鏈,憑借價格優勢,以融資型的經營模式(敢燒錢),形成顧客規模,以此發揮平台價值。因為聚合,所以收益。

我們再來看看,過去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教訓。

比如方便麵行業,純粹規模導向、競爭導向,擴大規模,把別人幹掉,結果卻是全行業下滑。

比如白酒行業,概念層出不窮,卻沒有清晰的價值訴求,從來沒有告訴消費者為何值得消費,結果是腐敗程度決定銷量水平,腐敗打擊程度決定銷量下滑幅度。

再如文化文具類行業,對消費新生代的漠視,導致幾十年也沒有做出有文化/情感附加值的產品來。

總之,曆史給我們的最大的教訓是,我們對於時代潮流缺乏敏感度,我們過去對顧客需求的把握太懶惰了,導致時代變化太快的時候,我們被動焦慮。

展望一下未來

中國社會結構是細分化和複雜化的。細分人群越來越多,你去看一個互聯網各種部落,各種論壇,就能了解了。未來做特大規模的市場越來越困難了,更好的思路是做一個密集市場,一個真正的細分人群。

我們生活在物理空間,但是未來就是既生活在物理空間也生活在虛擬空間,相互不能替代。

未來的營銷主流,一定無法脫離這幾個層麵:社群、社交網絡、特定人群、細分市場、線上線下、基於互聯網定製,開放價值鏈和組織邊界,開創價值鏈,以大數據為支撐的精準營銷,雲結構下的服務和運營。“大數據”和“雲”就是大資源池子,基礎就是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