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營銷=深潛+想象力
封麵文章
作者:王賽
與十年前不一樣的是,今天中國消費市場在絕大多數方麵已經邁入了“豐饒社會”,社會學中有一本著名的經典叫作《有閑階級論》,裏麵有描述豐饒社會中消費形態的變異,在商品唾手可得的時候,商品的心理價值、形象屬性已遠遠超過物理功能。
在今天供給趨向無限可能的時候,伴隨著傳媒業的碎片化,消費者的各類原始需求幾乎都能得到及時滿足,但派生性的超細分需求開始凸顯,與之對應的,20年前營銷專家唐·派柏斯與馬莎·羅傑呼喚的“一對一營銷”真正能夠變為現實,小眾營銷(Micro-marketing)興起 。
小眾營銷的基礎:新長尾
我們認為“小眾營銷(Micro-marketing)”之所以在今天成為可能,是在於兩層效應的疊加。
第一層效應是“長尾效應”。
當克裏斯·安德森在2004年第一次提出“長尾”理論的時候,互聯網仍處於PC時代,而他當時創造“長尾”的目的,也是用來描述亞馬遜、Netflix等所謂“長尾集合器”網站的商業模式的。長尾是尾部需求趨向無窮的累加。
然而,僅有長尾還不能構成小眾營銷,還需要第二層效應的凸顯,即“移動互聯效應”。
移動互聯和PC互聯最大的區別不是手段的移動,而在於“人的互聯”,在於移動互聯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真正的鏈接,因而能做到最大化地將碎片化的消費者行為、角色打通。
如果說“舊長尾”隻能通過打造長尾集合平台,做到一定程度的縱向深度,“新長尾”可以實現縱向深度和橫向圈層的兼顧。
新長尾不僅僅隻是一個個“小眾”“冷門”的集合器,更具備了互動溝通、深度挖掘、甚至一對一訂製的基礎,因而無數個零散的碎片聚合到了一起,不僅是簡單的加成,更會煥發、生長出更大的生態模樣,借助網絡和長尾的力量,讓每一顆平凡的微塵都有機會劃出不平凡的軌跡。
人們對小眾營銷的三個誤解
小眾營銷是價值觀的營銷
有人說,小眾營銷是強調價值觀共鳴而並不重視產品本身的產物,會伴隨價值觀這張牌的打完而消退。
的確,越是小眾的市場,越需要價值觀的共鳴,某種意義上小眾營銷就是“微點切入,深度挖掘”的模式,深度挖掘的前提是消費者對你價值與價值觀的高度認可。
但是,價值觀營銷隻能算入小眾營銷的要素之一,小眾營銷衍生並生長的本質驅動力仍然是需求的滿足,產品或服務本身的特質和價值觀一樣重要,否則就像雕爺牛腩或者馬佳佳的泡否,持續性乏力。
小眾營銷是大眾營銷的背麵
有一種說法是小眾營銷隻是一個跳板,以小眾獲得眼球經濟,再逐步邁向大眾,從“小而美”逐漸擴張成為“大而全”。這種思維模式本質是把小眾營銷與大眾營銷推向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