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1 / 3)

第十四節 初登政壇

從縣城回來之後,老五爺心情開朗了很多。他認為,優秀的孫兒孫女可能很快就要走出這塊他們祖祖輩輩生息的土地了,不要再和那些是非不斷的泥腿子們攪在一起,生出很多事端。一星期後,縣裏來人傳達了他盼望的消息,他的心裏像開了花。對鄉下人來說,這是件大事,預示著孩子們長大成人、變得出息;對一個家庭來說,那是燒了高香,祖墳上冒煙。他一直琢磨如何來大賀一下,他帶領兒子們去了灣裏一片祖墳上,燒紙禱告隆重祭奠了一番;又在家中祭祀堂裏供神敬香,三叩六拜,如善男信女般在熏香禱告中完成了一樁心思。但左思右想,還是不夠虔誠熱鬧,畢竟這是家族有史以來的大事,光耀門楣、光宗耀祖是他老五爺和祖先行善積德的結果。他心裏清楚“扔火把”也是當地一種風俗。從正月開始,這兒身體靈便的大人們和懂事的孩子們,用稻草編搓的繩索,將蘆葦或高粱稈、麥秸或蘆葦纓捆在一起,約有一人多高,兩手臂般粗細,人手一根,晚上茶餘飯後,紛紛走出村莊。在寬敞空曠的幹淨地麵上或田野裏,三兩成夥或結隊成群將火把點著後,高舉著走動、奔跑;可以互相拋擲對接,也可拋向空中,然後牢牢接住,既不能燒手,又不能落入地上,必須拋接又準又穩;也可以邊嬉邊唱,邊跑邊喊,火光照耀每個幸福的臉龐,映亮一片天空,如銀河垂落,像街燈高懸,氣勢煞是輝煌壯觀。

這是一種美好的象征,預示著薪火相傳,人丁興旺,日子紅火,生活美好……

距這不遠的便是陳勝吳廣起兵和楚漢爭霸之地,當年農民和將士在此揭竿而起,點燃了農民烽火,唱響了四麵楚歌,成就了農民領袖,也隕落了一位悲壯的蓋世英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詞人的惋惜和讚歎依舊回蕩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火把營造了一方地域的文化特色,也傳承了農民個性的血脈和稟賦,以最莊嚴的形式表達著心性的高貴和自尊。老五爺知道火把在莊戶人心中的分量,便決定來一次火把慶祝儀式。他把想法跟兒孫們悄悄一說,立馬一拍即合。

他們準備了充足的蘆葦、麥秸、稻草等材料,一根打機井用的碗口粗的鐵杆,紮了一個駭人的巨型火把,正好廂房前有一棵幹枯的老榆樹。這些年光景不好,人都無法自保,樹也經不起幹旱和饑饉的折騰,在風雨中搖擺,慢慢枯萎死去,也沒人放倒。趕上甄家喜事,老五爺便想到了它的用場,他們將澆注煤油的火把用鐵條牢牢捆綁在樹上,直插樹頂。為了防止火星著落,離火把較近的廂房兩邊屋頂和堂屋南側一角,他們鋪上潮濕的帆布。晚上萬事俱備,一家人都聚集在院裏,甄峰從下麵一點,火光蔓延整個火把,火勢衝天而起。一陣助興擊掌的喝彩,很快也引來了鄰裏的圍觀,在歡呼聲中,甄峰點放了一掛長長的鞭炮。

甄榮和陳偉慌忙分手,忐忑不安地趕回家,才知道火情原委。她責怪自己對家人一天的忙忙碌碌沒有上心。事已至此,她總感到有小題大做之嫌。孩子離家進城找點事做,不至於這樣興師動眾,反而更加不安起來。家人為她和甄峰哥的事準備得很周全,所需物品一應俱全,仿佛遠行一樣。甄峰興奮地一直哼著小曲,甄榮卻始終提不起勁來。

翌日晨,太陽出來了,大地布滿金黃,連甄家院裏也透著歡快喜慶的氣氛。甄峰甄榮兄妹在家人、少數鄰居及同學的簇擁下,慢慢乘牛車趕到不遠的集鎮,他們從那兒乘班車去縣城。

趕車的五爺笑容滿麵,手中的鞭繩和濃密悠長的胡須輪番在晨風中飄搖……

三周後,一個俊秀美麗的姑娘走在去百貨公司的街道上,她姿容端莊,步履輕盈,節律“哢哢”的皮鞋聲應和著其內心輕鬆的心情。十分鍾後,當她出現在一樓銷售櫃台前,人們才看出她是一名售貨員,這就是甄榮。

“你好,大嬸,要點什麼?”一位婦女站在櫃台前,朝櫃櫥裏瞅著,腳步慢慢走著。甄榮的聲音甜美而溫和,一句話引來周圍很多行人都把眼光轉向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