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
包世臣又名世繩,字慎伯,號倦翁,又號小倦遊閣外史。安徽涇縣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生;鹹豐五年(1855年)卒。農學、農業經濟學。
包世臣的家鄉安徽涇縣是一個貧瘠的山區,家裏十分清貧。幼年時,他一麵跟隨父親讀書,為“八比六韻”,一麵種菜,了解農事。盡管十分清苦,他卻很喜歡這種耕讀生活。當時,中國封建社會已日見衰敗之象,加之帝國主義的入侵和封建官僚的腐敗,對他的震動極大。包世臣十二三歲就慨然有誌為社會做些有益的事情。即使不揚名也毫不在意。18歲離家做塾師,其間讀到明末清初倡導“經世致用”的大學者顧炎武的《日知錄》的一部分,十分仰慕顧炎武的為人,顧的經世思想和他平時所思所想極為契合,因此,更堅定了他為天下國家謀利的決心。他的一生,便循著這條“經世致用”的道路前進。19歲遊蕪湖,受知於中江講院程世諄,程非常賞識他的才能,薦於徽寧道宋榕,時值天久旱不雨,宋榕有意要見識一下包世臣的才學與誌向,命其作誅旱魃文。由於包世臣平時念念不忘生民之疾苦,下筆立就,洋洋萬言,博得宋榕的激賞,一時傳為佳話。22—25歲負笈出遊,入湖北、湖南、四川、浙江等地,發現當時地方官擅漕利,極為憂慮。26歲避暑浮玉山時曾出入蘇州,多次指陳漕運利弊。27歲撰寫成一部簡明扼要的農書《郡縣農政》。28歲作長文《海運南漕議》,這一年讀完顧炎武《日知錄》,更加欽佩顧炎武,並謂千百年來,學者當首推顧炎武。34歲中舉人。此後幾十年間主要遊幕於江南一帶,多次上書地方行政長官,指陳時弊,提出改革措施。48歲遊幕於直隸承宣使署,對轄區水利十分關注,撰成《記直隸水道》一文。6l歲以大挑一等知縣任分江西,4年後任新喻縣令,政績斐然,但因鋒芒太露,得罪權貴,一年後被排擠去官。晚年寓居南京,以賣文鬻字度日。
在長期坎坷的生活經曆中,他曾以主要精力致力於研究農業技術和農業經濟問題。生平著述很多,主要有《郡縣農政》,是一位頗有遠見的農學家。下麵就從農業技術和農業經濟兩個方麵加以介紹。
1.撰寫《郡縣農政》
青年時代的包世臣,對種菜有濃厚的興趣,常常把古書中的種菜方法,親自運用到實踐之中,看看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進行比較鑒別,從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農事經驗,為日後的《郡縣農政》的撰寫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青年以後,包世臣主要遊幕於江南一帶。他極為重視農業技術的運用,認為:“百畝之糞,上農食九人,下農食五人”,必須“生之務盡其道。而不敢使有或耗者也”。他認為地方官吏不僅要做到“禮”、“義”、“信”,而且要好好學習農業技術,了解農事,然後運用這些技術指導農業生產。這些思想不僅要求“廉政”、“勤政”,而且要求“率政”,即施政有效。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他廣泛收集古籍中農書資料,親自深入農業第一線,加上早年的耕讀經驗,撰用了一部供官吏指導農業生產的農書——《郡縣農政》。該書以實用為原則,剔除一切不實用的部分,盡量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在江淮一帶成為實用價值較高的一部農書。
《郡縣農政》共分七部分,依次為辨穀、任土、養種、作力、蠶桑、樹植、畜牧等。“辨穀篇”講作物品種的識別,包括稻、麥、黍、玉米、粟、豆類、芝麻和麻,其中稻、麥和豆屬江淮一帶主要種植作物,因而論述特別詳盡。“任土篇”除講耕作、灌溉、土壤、肥料外,還包括山地開墾及“區田”、“代田”等,其中區田的提倡可以利用江淮一帶的零星小地以緩和耕地不足的矛盾。“養種篇”敘述作物選種育苗技術,包世臣對選種和培育壯苗特別重視,對江淮地區主要作物水稻的浸種、催芽、落穀、護秧等都有詳盡記載。“作力篇”主要講農作物栽培方法,除糧食作物外,還包括棉花、甘薯、各種蔬菜和少數經濟作物等。內容詳細,且體現地方特色。篇末附有農家種植曆,按二十四節氣,安排各個節令的農事活動,內容涉及農林牧副漁各業,可以視為一種小型節令型農書。“蠶桑篇”也很有特色,養蠶是江淮一帶的主要副業,因此作者單獨以一篇來介紹,幾達全書的五分之一,內容包括從栽桑到繅絲的全部內容。說明包世臣十分注意發展地方傳統產業,提倡多種經營。“畜牧篇”也是作者十分重視的內容,對牛、馬、羊、豬、雞以及魚類都分別敘述,涉及到飼養、繁殖、育種和管理等。綜觀全書,有兩大特點,一是短小精悍,二是通俗易懂,抓住重要和易於忽視的部分,體現了作者為天下人謀福利的良好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