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不如行動(1 / 3)

心動不如行動

拿破侖有句名言“我是行動之後,才製定作戰方案。”

市場競爭的確殘酷無情,新世紀的挑戰迫在眉睫。

烈火煉真金,艱難識英雄。隻有跨越障礙才能采摘成功的鮮花,挑戰麵前,是失敗退卻,還是不屈不撓,跨世紀的企業家將在冰與火的淬煉中做出回答。

1.置之死地而後生

經營活動充滿各種風險,有時甚至會使企業陷入絕境。有的企業聽天由命,在絕境中破產了,垮台了,而有的企業卻不被眼前困難壓倒,在絕境中冷靜地捕捉新的機遇,順應事物發現規律,適應市場需求,確定新的發展戰略,絕處求生,獲得了生機。

山窮水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灰意冷,可怕的是怯懦。

柳暗花明並不難得,難得的是意氣風發,難得的是一往無前,睥睨一切難關的勇氣。

置之死地而後生,不僅要靠外在機遇,更注重創業者的能動發揮。要求企業家有戰略家的眼光,發明家的創造性思維和藝術家的靈感。在商品經濟的汪洋大海,免不了會有激流和暗礁,誰能從絕境中看到機遇和希望,誰就能在神秘的大海裏自由航行。

《孫子兵法》曰: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而後生。逆境、絕境都有其兩重性:可以征服意誌薄弱者,也可以被毅力超群者征服。許多優秀的企業家樂於找“難”,敢於迎“難”,不怕解“難”,主動“投之亡地”,然後與“難”決一死戰,以獲取征服者的王冠,以開拓一片新天地。他們是創業的楷模,亦是真正的企業家的本質使然。

我們在深入探討一些強而有力的企業家經營過程,不難從中發現,可以促使他們達成非凡任務的金科玉律共有五項:

勇於挑戰。

激發共同的遠景。

使他人有能力。

以身作則。

鼓舞人心。

從這五大金科玉律中,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個有關平凡人如何達成非凡事業的故事。這些事跡可以為我們生動地描繪出企業家的典範,及賦予企業家獨特的特質及風格。而其實踐的方法,並不是經營上明星人物的專利私產。它們不但經得起時間考驗,而且人人可用,任何經營者在發生狀況時,隻要敢帶頭迎接挑戰,就可以依樣獲得成功,加以充分發揮。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土光敏夫順勢而動,不到半年,建成飛機用的排氣透平廠,然而不長,美國炸彈將工廠炸成一片廢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土光敏夫高喊“重新建造一個超一流的工廠”。1946年,他作了石川島芝浦公司的總經理。

戰後的日本,經濟、交通遭到了重大的摧殘。土光敏夫這個總經理沒有私車,也沒有公車可乘,隻能像普通平民那樣擠火車。而石川島芝浦公司的職工們更慘,不但要緊衣縮食,更嚴重的是許多人家因炮火的焚燒,家財失卻一空,就連平時煮飯用的鍋、熬湯用的罐也是殘缺不全。

當土光敏夫去職工的家裏視察了解到上述情況後,不禁潸然淚下。回到公司後,他下令先用工廠的材料為員工們生產出鍋碗瓢盆,然後又一一發放到這些急需的職工的手中。

也正是由於土光敏夫的真誠舉動感動了職工,將他們在戰爭中渙散了的精神重新凝聚起來,石川島芝浦公司在日本眾多企業還未恢複元氣之時,首先露出了勃勃生機。

與此同時,石川島總公司卻是另一番景象。由於該公司在戰爭期間完全依靠生產軍工產品而獲利,所以,當戰爭結束、軍隊解散後,其產品便立刻沒有了市場;更主要的是,公司主管部門的決策人無法適應外部世界的變化,因而石川島公司每況愈下。到了1950年,無計可施的主管人員引咎辭職,總經理也被解職,石川島的管理體係不得不重新改組了。而首當其衝的問題是,新任石川島公司的總經理該由誰擔任?

土光敏夫!這幾乎是川島公司董事會成員們的一致想法。

對已經做四年子公司總經理的土光敏夫而言,這當然是一個機遇,由此他可以攀上管理征途中的又一個高峰。而他一旦接手石川島,其麵臨的形勢也的確十分嚴峻:軍艦的買主沒有了,企業的盈利幾乎為零,因為工資不能及時發放引起勞資雙方的衝突日益增多……

土光敏夫捫心自問,自己能夠解決上麵這些難題嗎?

能!他自問自答,決心迎接這場挑戰。

要想把一個將死的企業救活,首先要找到企業的病根。

剛剛上任石川島總經理的土光敏夫經過調查了解,決定首先從管理層中的浪費問題開刀。他讓他下麵的七八個高級主管將公司內的全部發票和收據抱來,然後對他們說:“石川島要徹底根除浪費現象,你們下去好好檢討,深刻反省!”

接著,他又對公司的上層管理人員進行了精簡,董事人數由原來的11人加上他減為8人;同時規定,董事的工資為5個工資較高的部長的平均數,在企業經營好轉能分紅之前,維持這個標準不變。

土光敏夫的這一改革舉措是向整個公司宣告,經營班子決心衝在前麵,為重振企業而全力以赴。

那麼,生產問題如何解決呢?土光敏夫先是從日本船舶公司爭取到一些船隻訂貨,但杯水車薪,對龐大規模的石川島來說簡直不夠塞牙縫的。無奈,他又四處出擊,從一些地方得到金槍魚、鬆魚漁船及拖網漁船的訂貨。這樣,公司又可以勉強維持一段時間。不過,當這些船隻出廠之後還要生產什麼,當時誰的心裏也沒數。土光敏夫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他又得趕火車到全國各地去爭取別人的訂單了。一天,他在火車上聽到一些農民議論:現在的工廠不知怎麼搞的,居然不生產鋤頭、鐵皮桶和燒火用的炭爐了。土光敏夫的眼前頓時一亮:對呀,在沒有訂單前,我們何不生產這些東西呢?

於是乎,一聲令下,原來生產軍艦、大船的工廠如今叮叮口當口當地生產起了鋤頭、鏟子、釘耙之類的農具。

總之,為了使企業生存下去,土光敏夫絞盡了腦汁,隻要能夠為企業賺取利潤而石川島又能夠生產的,土光敏夫都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土光敏夫後來在總結這一段時間的經曆時說:“一切均是為了生存。”

好在這段艱難的日子因為有土光敏夫的介入,持續時間並不長。公司在1950年新總經理上任的當年虧損1.8億日元,在第二年即轉而盈餘9000萬日元,到了1952年,利潤額竟達到了令人吃驚的4億日元。

土光敏夫不愧是土光敏夫!

2.狹路相逢勇者勝

商海競爭,要依情勢和自身實力等綜合因素而定,有時狹路相逢勇者勝,有時要猝然臨之而不驚,有時則退一步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