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成功的素質要求之一就是有旺盛的鬥誌,“商海搏擊,勇者為王”。鬥誌是一種熱情,是一種活力。
熱情是企業家之所以成為企業家的基礎,是企業家成功的基礎。熱情有幾個同義詞:獻身、活力、熱誠。埃默遜說過,“沒有熱誠,沒有一件偉大的事業會取得成功。”黑格爾也說過,“沒有熱情,世界上沒有一件偉大的事能完成。”
美國的《管理雜誌》曾公布了一個研究結果。他們采訪了兩組人,第一組是高水平的人事經理和高級管理人員,第二組是商業學校的畢業生。研究人員問他們,什麼東西最能幫助一個人取得一個“好工作”,兩組人的共同答案是:熱誠。很明顯,一個推銷員,雖然他隻有有限的專業技術和不多的專業生產知識,但他有明顯的感人的熱誠,與那些有良好的推銷技術但缺乏熱情的推銷員比,他的銷售額肯定要多得多。
企業家是強人,但他不是鐵人,而是有血有肉的凡人。在創辦、經營管理和發展企業的過程中,他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充滿熱情。然而,要將自己培養成一個真正成功的企業家,熱情卻必須始終如一地具備。那麼,當有時缺乏熱情的時候怎麼辦呢?康恩和潑拉脫開出的處方是運用意念法,即此時可以想象你過去的成功,在精神上去再現這種經曆,注意當時的感覺與神態,包括身體與精神狀態。思想會產生感情,感情產生行動。這樣重複意念將產生身體與感情的變化,從而會使你的精力更旺盛。這種旺盛的精力會轉化為對工作的更大的熱情。這一過程,無疑是企業家戰勝自己,自我培養和自我塑造的過程。
鬥誌是一種堅韌、一種毅力。
堅韌是企業家必備的素質。研究表明,所有企業家的共同點,是對創新的係統實踐的獻身精神,而不是某種人品。企業家的成功,取決於他堅持不懈的努力實踐和探索。探索最好的合作關係,探索最好的生活方式,探索最好的市場等等。
企業家要自我培養和塑造堅韌的素質,必須注意有這樣兩點:一是自己試圖達到的目標,一是無視困難和失敗的決心。應該把沒有成功的每一次嚐試,當作接近目標的每一個台階。愛迪生在製成電燈前,曾經曆過150次失敗,他說,“我沒有150次失敗,我隻是找過150種方法來取得成功。”
鬥誌更是一種樂觀、一種感染力。
樂觀與堅韌是手拉手的一對好朋友。企業家應該具備這樣的素質,當你向他潑冷水時,他的心還是熱的,能產生騰騰蒸汽,推動他前進。對企業家來說,樂觀是克服摩擦的潤滑劑。樂觀能使他對新的選擇,新的方案保持開放,即使有很多人反對他的選擇和方案。企業家持有樂觀態度時,將導致積極的事件與行動產生。
我們說企業家應該具備樂觀的素質,並不是說他應該在所有的時候都保持樂觀,也不是說他不應該有一時一刻的消沉,因為這是辦不到的。企業家應該具備樂觀的素質,是指他關鍵要在總體上對生活保持樂觀。樂觀不僅有助於企業家的積極行動的產生,而且還有助於他的健康。
魯珀特·默多克,1931年3月11日出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是老默多克惟一的兒子。1942年,魯珀特進入科利歐季隆中學學習,在校期間,他開始參加校園活動和學生社團,並擔任了校報《科利歐信使報》的編輯。
1947年,魯珀特·默多克創辦了他的第一種刊物《假如複生》,雜誌圖文並茂,引人入勝,年末,魯珀特榮獲“德蘭西傳播知識獎”。中學畢業後,他先在《先驅報》和《伯明翰新聞報》當了一段時間的見習記者,1950年10月到牛津大學武斯特學院學習,並在其父去世後不久取得了牛津大學的曆史學學位。他意識到經營家族資產的複雜性後,1953年去《每日快報》工作,那是一個學習報業的好地方,他決心在經營自己的報紙之前,先博采眾長。
1953年下半年,22歲的默多克飛回澳洲,接管了小報《新聞報》。上任之初,他遇到了廣告報團發起的強有力的挑戰。1953年10月24日,其董事長勞埃德·北馬推出《星期日廣告報》,氣勢洶洶地要與《新聞報》的周末姊妹刊《郵報》一爭高低。競爭的結果以北馬的失敗而告終。魯珀特初戰告捷。
1956年3月,默多克與帕特·布克結婚。新婚的快樂並沒有衝淡他對事業的興趣。他的野心隨著財富的增加而日益膨脹。1956年,他盤入麵向婦女的墨爾本《新思想》周刊和珀斯的《星期日時代報》;1957年,他收買了阿德萊德SDN電台的少數股份。然而,他在設法取得電視營業許可證的事情上失敗了,接著圖謀取得兩家報紙控製權的計劃也告落空。
然而,對默多克來說,失敗不過是他邁向成功的階梯,他開始調整步伐,等待時機,以期迎接新的挑戰。
1960年,默多克委托一個悉尼商人買下了坎伯蘭報業公司,不聲不響地打入了壁壘森嚴的悉尼報界,不久又買下了效益不佳的鏡報集團。新聞集團的司令部實際上遷到了悉尼。默多克在這裏運籌帷幄,向悉尼的報業市場發起了強大攻勢。
1961年總統選舉後,孟席斯上台,商業電視執照問題又重新列上了議事日程。默多克鑒於過去的教訓,采用迂回戰略,失是高價收買惠尼放區的伍論貢電視公司,繼而他同別人買下紐卡斯電視台的股權,終於取得了悉尼的電視播放權。
之後,默多克又將目光投向了首都堪培拉。1964年初,他買下了《地方新聞》,繼而創辦《澳大利亞人報》。這兩家報紙一段風光時期之後,陷入困境,但它們並未從此銷聲匿跡。默多克為它們在20年間賠了3000萬澳鎊。
1967年4月,默多克與結發妻子帕特離婚,隨後與一名《澳大利亞人報》的記者安娜結為伉儷,他們共同養育了3個孩子。
不久,默多克很快打入了倫敦,並在那裏買得了《太陽報》;1972年,他又買下了悉尼的《每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電訊報》的所有權。
就在其報業集團蒸蒸日上之時,默多克又涉足於有高度冒險性的采礦業。不過,采礦業計劃最終歸於失敗,但他並不服輸,野心勃勃地計劃著要征服世界。
1969年1月,默多克控製了“世界新聞組織”的表決股。6月,他接任董事長,對《世界新聞報》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9月,又買進《太陽報》,他的事業蒸蒸日上,擴張野心也日益膨脹。默多克開始向美國進軍。
1973年10月25日,默多克購買了快報出版公司,使《快報》和《聖安東尼奧新聞》的發行量直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