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說過,有利的情況和主動的恢複,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經營從本質上講就是一係列難以回避的風險組合。不是主動地迎接風險的挑戰,便會被動地等待風險的降臨。所以,康德說,人的心中有一種追求無限和永恒的傾向。這種傾向在理性中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冒險。企業家就是最樂於、最善於冒險的人,並且,他們常常去冒常人不敢冒的險。
企業家之所以必須富有冒險精神,這是由企業家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他所從事的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從企業家所處的社會環境來看,他所處的是商品經濟社會。商品經濟與自然經濟是有著絕然不同的區別的。自然經濟是孤立的、停滯的和封閉的經濟。在自然經濟中,無風險可冒。並且,任何不安份的“越軌”行為都會為社會所不容。因此,在自然經濟社會的人們缺乏冒險精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便是對自然經濟的典型寫照。而商品經濟是聯係的、動態的和開放的經濟。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與消費之間的聯係是通過交換、通過市場建立起來的。而市場則是由“看不見的手”調節的。它能讓那些敢於冒險、善於創新的人得利,而讓那些安份的、無知的,墨守成規的“老實人”失寵。
再從企業家所從事的企業經營管理的特殊性來看,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雖然不能簡單稱為投機活動,但其中確實包含有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因為企業家麵臨的是一個變幻莫測的市場。企業家的決策可謂是經營管理活動中最為重要的、最關鍵的活動,而他的決策是根據他所收集到的信息情報作出的。然而,在一個變幻莫測的市場中,信息是不完全的,無論企業家花多大的心血,他也不可能對這樣一類的問題有著充分的把握:自己的產品適合消費者的“口味”嗎?產品出售的價格能抵償成本嗎?能招到合適能幹的人手來進行生產嗎?能籌措到足量的流動資金嗎?還有沒有未曾預料到的情況會影響“拍板”呢?等等。但是,即使他沒有充足的把握,他也必須依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判斷作出決策,等待是不行的。而判斷畢竟是帶有主觀的想象和推斷成份的,如果判斷失誤,就會帶來係列的問題:產品賣不出去,成本收不回來、貸款還不起等。這樣,他不但得不到利潤的“親吻”,而且還會虧損,嚴重的話,企業可能倒閉、破產。在市場這一“驚險的跳躍”中、摔壞的不僅是商品,而且還有它的所有者。這就是商品經濟條件下企業家所麵臨的經營風險。
事實上,企業家所麵臨的風險還遠不止如此,他還麵臨著其他的風險,如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他采用新的機器設備,機器“排擠”工人,往往會遭到工人的抵製。再如在一個“重農抑商”的傳統社會中他要開辦企業,往往會受到民眾的敵視。在一個法製不健全的社會,他的經營常常會得不到法律的保護,等等。
正因為企業家麵臨各種各樣的風險,所以,敢於冒險並敢冒常人不敢冒之險就成了企業家必不可少的精神。
1946年,隻有500美元資本,20名職工的索尼公司前身“東京通信工業公司”在東京一家被炸彈炸壞的百貨商店裏成立了。公司董事長井深大是位電子工程師和發明家。二戰結束後,他就敏感地意識到將電子工程應用於消費品生產將大有可為,從而確定了公司的發展方向。在40年代末,索尼公司通過種種努力就以錄音機而穩固地占領了日本市場。
1952年,井深大聽說美國貝爾實驗室製成了一種叫晶體管的有趣玩意,這東西立即引起了他的好奇,他便立即飛到美國進行實地調查。當他從美國回來時,事業大發展的新構想就已經明確了:他決心冒險搶先製成晶體管收音機打入國際市場。1953年,他們以25000美元向美國西方電子公司購買了晶體管的生產專利,並著手在世界上首次批量生產晶體管收音機。在當時,這可稱得上是一筆不可思議的賭注。因為,當時生產晶體管的合格品率僅僅有5%。美國西方電器公司的負責人認為,用晶體管生產收音機,實在是難上加難,他搖搖頭說:“現在,我們的晶體管的用途還僅限於助聽器。”
但是,井深大和他的合夥人盛田昭夫力排眾多技術人員的異議,堅信晶體管在電子業上的廣泛應用前景,並將其付諸實施。在晶體管專利的基礎上,他們不惜代價地收集一切有關資料,組成了4人的突擊攻關小組。經過精心地試驗研究,他們首先將晶體管的合格品率控製到95%。隨後不久,索尼的第一個晶體管收音機也製作成功了。接著,他們又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能放在衣袋裏的袖珍型晶體管收音機,比國內的競爭對手早兩年多。這種小型收音機的版子定名為“索尼”(Sony),取的是拉丁文“聲音”(Sonus)一詞加上一點Sony(小弟弟)的意味,這個牌子簡短易認,發音順口,“索尼”於是也成了公司的名稱,其價廉物美的產品使它的名聲大振。1956年,晶體管收音機打入美國市場,銷量立即成直線上升。1960年,在美國設立的日本第一家全資附屬公司“美國索尼公司”開業,不到3個月,其銷售網就遍及半個美國。
索尼公司正是以這次大膽購買晶體管生產專利為開端,開始了它向世界擴張的經營史。可以說,沒有井深大和盛田昭夫的冒險精神,就不會有索尼的今天。
另外,索尼公司冒著巨大風險,追趕彩色電視技術並最終後來居上,領導彩電技術新潮流的事也值得一提。
井深大、盛田昭夫、木原信敏這些索尼公司高層領導,是於1961年去紐約出席國際無線電技術學會和展覽會時偶然接觸到彩電技術的。他們接觸到彩色電視攝像管後,立即就看出了它的廣闊前途,當場作出決斷,引進該技術。而在一年前,日本國內就已播放彩色電視節目了。彩電攝像管是彩電技術的核心和主流技術,而東芝、日立等大公司早已為此展開了激烈的角逐,並已處於領先地位。
索尼公司是1962年1月引進“攝像管式彩色電視機”技術的,它預定1964年生產出彩電來,因為在東京要舉行奧林匹克運動會。然而,這項技術遠比想象的要複雜得多,開發也很困難。直到1966年夏,其成品率和月產量均很低,遠遠落後於其他廠家,索尼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
是退卻,還是繼續冒險挺進彩色電視技術呢?作為經營者,井深大不得不考慮自己的責任,但作為技術專家,他仍相信自己的眼光是準的。要前進,就麵臨著“背水一戰”的形勢。然而,井深大和他的合夥者們選擇了“背水一戰”。他們下定決心,尋找代替彩色攝像管方式的、獨特的、不追隨其他公司的技術。
為此,他們到美國考察了彩電技術的最新發展情況;他們通過分析研究終於認識到了正在當時流行的三槍式彩色電視機的缺點。於是,井深大和他的同事們發出了“研究從一支電子槍中射出三根電子射線”的命令,索尼公司終於走出了死胡同。
1967年2月,他們研製出現在的單槍三束彩色顯像管的原型。
1967年10月15日,經過一個通宵的忙碌,研製人員在黎明時製成了第一台單槍三束彩色顯像管式的新型彩色電視機,熒光屏上出現了美麗而清晰的圖像。
這樣,從1961年開發攝像管式彩色電視機起,經過整整6年的熬戰,索尼公司終於製造出了可以大批量投入生產的新型電視機。這種電視機以鮮明的圖像,以及通過采用“一”字型排列電子槍而降低了成本,而這正是單槍三束彩色顯像管的兩大優點。這種彩電的問世,立即就使各個彩電生產廠家對索尼公司刮目相看。在單槍三束彩色顯像管問世之後的第四年,連彩電的始祖——美國無線電公司也終於打破了沉默,采用組件化、直線排列電子槍等技術,進一步發展了單槍三束彩色顯像管成本低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