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的超前性歸根到底是決策本身的客觀需要,是企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現代企業是一個適應開放式的大係統,它的內外環境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永遠變化”是企業麵臨的一條永遠不變的規律。在險象叢生、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沒有普遍適用的經營策略,沒有久暢不滯的走紅產品。要使自己在多變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掌握不斷變化的需求動態,了解不同市場的不同特點,注意競爭對手的策略招數,不斷采取正確的對策,變於人先。如果經營思想陳腐守舊,產品麵孔多年照舊,行銷方式消極呆板,銷售渠道狹小不變,就一定會被競爭對手所擠垮,被市場波濤所淹沒。
一個企業家,要達到決策的準確無誤,必須對影響企業的宏觀和微觀環境進行研究、分析,注意這些環境的變化。在對環境進行研究時,更要注意政治環境的變化。掌握了這些變化,才能使決策具有超前性,收到“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的效果。
企業如何才能立足市場,關鍵取決於企業家其決策的超前性將給企業帶來無窮的生機與後勁,還是相反。而決策的超前性還必須是企業家在時刻把握市場脈搏的基礎上實行的,隻有常常對市場“切脈”,才能作出超前的決策。
縱觀當代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要致勝市場,何者為先?人才、資金、裝備?信譽、信息、機遇?這些都是企業家成功的必備要素,然而,市場實踐若幹成功的和失敗的先例告訴我們,製勝市場的先決條件乃是企業家的“超前意識”。識在人先,方能走在人前,運籌帷幄之中,可以決勝千裏之外,一個能夠察微,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才能在撲朔迷離的市場中把握成功的關鍵,在紛繁複雜的思緒中找準致勝的契機。無數成功的企業家正是因為識在人先,當機立斷,勇往直前,故而在市場逐鹿中演出了一幕幕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成就了自己輝煌的業績。
90年代中期,東南亞國家不約而同地開始了一場大躍進:加快金融自由化步伐,以求驅動經濟新一輪的快速增長。在這一願望的驅使下,忽視了其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外延投入的增加,而不是單位投入產出的增長這一事實。老謀深算的索羅斯敏銳地洞察了這一潛在的危機,經過長期的準備,選定長期緊盯美元,以彙率相當穩定、風險最小的泰銖為突破口,以達到“擒賊先擒王”的效果,從而實現其打破泰銖保壘,繼而徹底掃蕩東南亞的目的。
麵對各國貨幣市場投機盛行,東南亞各國中央銀行對幣值的變化率一直在猶豫不決,尤其擔心熱錢像流入國內一樣迅速流出,從而使彙率急劇波動。但是此時此刻,這隻被重新打開的資金龍頭要擰上已很困難了。東南亞各國中央銀行已經走到了它們的最後關頭。這就使得索羅斯最後下定決心,要在東南亞以一個人的力量對抗國家集團的力量。
1997年2月,看準時機的索羅斯出動了。
不過,此次索羅斯及其部下不但顯得小心、謹慎,而且還選準了從80年代末已成為地區通貨的泰銖下手。因為印尼與菲律賓利率雖然比泰國高,但印尼彙率經常受到印尼官方人為操控,比較不易投機,而菲律賓也對外彙市場有較多管製,同樣不便放開手腳來大戰一場,以決勝負。相比之下,泰國在東南亞各國中金融市場開放程度最高,資本進出自由;除了利率較高之外,泰銖長期緊盯美元,彙率相當穩定,風險最小;另一方麵,泰國經濟“虛假”繁榮景氣最旺,低迷的房地產市場正在拖垮原來腰包鼓鼓的金融業,因此泰銖幣值實際上也就最不穩定,最易攻破。
索羅斯之所以拿泰銖開刀,這在於看中了上述有利條件,這就叫“擒賊先擒王”,打破泰銖堡壘之後,就能夠徹底掃蕩東南亞了。就這樣,索羅斯吩咐手下,將資金暗中向東南亞轉移,以便最後時機一俟成熟,便可大舉登陸東南亞,將這些尚在美夢之中的人群殺個措手不及。
索羅斯終於悄悄地向東南亞諸國宣戰了。
1997年3月3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索羅斯及其手下認為,這是對泰國金融體係可能出現的更深層次問題的暗示,便先發製人,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時,以索羅斯為首的手持大量東南亞貨幣的西方衝擊基金聯合一致大舉拋售泰銖,在眾多西方“好漢”的圍攻之下,泰銖一時難以抵擋,不斷下滑,5月份最低跌至1美元兌26.70銖。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之力,於5月中下旬開始了針對索羅斯的一場反圍剿行動,意在打跨索羅斯。然而隻有區區300億美元外彙儲備的泰國中央銀行曆經短暫的戰鬥,便宣告彈盡糧絕。
1997年7月2日,泰國政府和金融當局在手忙腳亂之中宣布放棄長達13年之久的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彙率製,實行浮動彙率製。泰銖頓時一瀉千裏,處於無人求助、無人敢救的悲慘境地,並創出曆史最低點的黑色紀錄,貨幣風暴終於在一夜之間爆發了。隨即而來的是,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金融市場也開始劇烈動蕩,菲律賓比索、馬來西亞林吉特、印尼盾、新加坡元、甚至連經濟閉塞的緬甸貨幣也紛紛走軟下滑。人們不禁擔心,東南亞諸國會不會重演一場由索羅斯擔任導演而一手策劃的類似於墨西哥式的金融大危機?
伴隨拋售泰銖,搶購美元的狂潮,大批工廠開始倒閉,公司紛紛減員,物價大幅上漲,城市居民的生活水準急劇下降。在索羅斯發起的悄無聲息的進攻中,1997年7月29日,泰國中央銀行行長自動宣布辭職,而在此之前,泰國主管經濟的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業已含恨告老還鄉。
聞得索羅斯大軍興風作浪,騰雲駕霧而來,其他東南亞國家均傾全力進行了殊死抵抗。菲律賓拋售了25億美元,馬來西亞拋售了10億美元,以穩定本國貨幣,但在索羅斯的強大攻勢麵前卻難以阻止比索、林吉特的貶值。同時印尼盾、新加坡元也劇烈波動,一時間,東南亞貨幣市場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究竟是一場金融危機的前兆,還是金融風暴的尾聲?恐怕誰也不敢妄下結論,其秘密也許隻有一個人知道,他就是金融大鱷索羅斯。
3.實則虛之,虛則實之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做假時假亦真。
對企業而言,機遇是騰飛的轉折點,投機是生存的技能。隻有抓住機會,企業的經營戰略才能奏效。機會的存在內涵是一定的市場需求,機會存在的處延是特定的時間階段。企業必須在某種需要出現的那段時間內,迅速采取有效的行動。
投機求生需要打時間差。
經營中,誰先投入市場,誰就占領了市場的製高點,誰就是巧妙地運用了投機的時間差。時間對於捕捉許多偶然的機會,顯得尤為重要。市場需求是一種必然,但這種必然常常以偶然表現出來,所以企業在競爭之中,會不時碰到各種偶然的機會。由於市場多變,競爭激烈,這些機會常常是珠璣一現,稍縱即逝,永不再來。如果不能迅速看準和抓住市場閃現的這些機會,就會被捷足者先登,所以現代企業要十分重視“機會損失”,對時間,爭分奪秒,見機會,果斷出擊。
投機求生需要果斷決策。
所謂時機,是指時間、轉機、機會等,從時間機遇來看,各種因素、態勢,機遇都處於稍縱即逝的變動之中。在決策過程之中,把握時機、隨機決策就是時機一旦成熟,應當機立斷,果斷地決策,切不可優柔寡斷,當斷不斷。
決策的及時性,一指速度,即決策迅速;二指時機,指決策後到實施恰到好處,符合於當時的條件和客觀因素變化。企業的經營者要用科學的眼光和方法分析客觀形勢、情況,切不要喪失時機,關鍵是經營者能夠經常性地觀測市場變化,善於抓住決策醞釀成熟的時機,以雄才膽略,排除幹擾,拍板定案,切不可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及時決策對企業來說,是生存的時機,是市場擁有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