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智慧的發揮(1 / 3)

個性智慧的發揮

企業家是創業的先驅,是經營的大師,是智慧的化身,以智謀財,以智圖強,以智爭勝,是企業家形象的濃縮,是企業家精神的表現。

1.先有人中人,方有王中王

我們所彙集到的每一個成功企業家的案例,都免不了具有某種程度的挑戰,或許是創新的產品,或許是走偏鋒的服務方式,或是對權力與職責的顛覆,甚至創立一家新公司或新企業。不管挑戰內容是什麼,所有個案都離不開“革除現狀”。畢竟,故步自封的人,是成就不了氣候的。所以一言以蔽之,所有的領導人都要勇於挑戰。

企業家可說是先驅——勇於踏入未知領域的人。他們願意冒險,為了找到更新、更好的方法來做事,不惜創新、做實驗。可是,企業家不必永遠都做新產品、服務或程序的創造者或原創人。方法的創新,應該來自實地工作的人,正如同產品與服務的創新應該來自於消費者、客戶、零售商、實驗室中的實驗家或站在生產線上的人。有時候,一則戲劇性的意外事件,也可能將我們推向一股十足新穎的潮流中。

企業家首要的貢獻,是要充分了解及支持好的概念,並樂意挑戰原本的係統,以便製造出新產品、新程序、新服務,以及新係統。或許這麼說更貼切:企業家是打先鋒的創意收容人。企業家非常清楚實驗、創新甚至改變,都意味著冒險與失敗,但他們仍勇往直前。

要是認為一再失敗的人終究會獲得成功,那麼可就大錯特錯,因為成功並不像購買彩券,買的越多中獎幾率越大。要知道,開啟通往機會之門的保證——鑰匙就是智謀。企業家的失敗是缺智少謀造成的。企業的成功絕對是足智多謀換來的。

企業家的智謀是個性魅力,是精神所在。企業家不是人中人,他所領導的企業很難稱得上王中王。在激烈地競爭中,企業家的智慧尤顯重要。

企業家必須考慮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古人有言:“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1910年,日本人豐田佐吉在國外第一次見到汽車時,就斷定說“此物推動工業文明”。他毅然拋棄自己剛發明不久,且頗有效益的自動紡織機,專門從事汽車的研製工作。經過艱苦的努力,豐田汽車終於風行全球。豐田佐吉的成功,得益於他獨具慧眼,看到了事物發展的趨勢,毅然放棄眼前利益,全力以赴策劃並實現長遠目標。

企業家還需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在競爭中暫時獲勝,並不能保持永恒不變的地位,如果不保持清醒的頭腦,一旦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就無法應付可能發生的危險和困難,美國汽車大王福特說:“一個人如果自以為已經有了許多成就而止步不前,那麼他的失敗就在眼前了。我看到過許多人,在一開始時,掙紮奮鬥得十分起勁,但當他們犧牲了無數血汗,使前途稍露曙光後,便自鳴得意起來,他們開始怠懶、鬆懈,不把事業當事去做,於是失敗立刻接踵而來。從此跌倒後,再也爬不起來了。”

謀深計遠還體現於在人始料不及的地方設置“閑兵”,然後在關鍵時刻異軍突起,出奇製勝。《兵經百篇·閑字》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論述:“一些高明的棋手,在與人對弈中,常常在不吃緊的地方布設一局,閑置一子,當時看來似乎沒有用,但後來恰巧用上了,使得滿盤皆活,那麼這一著就事關重大,正解燃眉之急。用兵打仗也是如此,真正懂得用兵的人總是留有後手,閑置絕招,而在戰爭的關鍵時刻則排難解危,招招不閑。”

現代商戰對經營者的謀略要求絕不遜色於戰爭時對將領的要求。成功的企業往往是有謀的企業家領導發展起來的。學習、借鑒成功企業巨頭的謀略經營,對經營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戰後的日本,剛剛從西伯利亞戰俘營回國的坪內壽夫協助父母經營一家小電影院。然而,少得可憐的觀眾使電影院入不敷出,一家人的生計相當困難。坪內壽夫略施小計,把一場電影隻放一部片子改為放兩部片子。觀眾在占便宜心理的驅動下,紛至遝來,使票房收入大為提高。不久,坪內壽夫便積攢了一筆可觀的收入。隨著日本經濟的好轉,文化事業也是百廢待興。坪內壽夫看準了這一勢頭,傾其所有興建了一座現代化的電影大廈。它為坪內壽夫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口袋裏有了足夠的錢,取得了社會的承認,坪內壽夫再也按耐不住在企業界一試身手的衝動。

1952年,坪內壽夫購下了已經荒廢3年的來島造船廠。他希望能在三井、三菱這些大企業無瑕顧及的夾縫中打出去——生產小型漁船。為了避開日本政府對500噸級以上船隻的種種苛刻規定,坪內壽夫把漁船的噸位定在499噸。僅1噸之差,既免去了漁民們諸多的繁雜手續,又使漁船具備了足夠的噸位,這正是漁民們想要的那種船。

船造出來了,坪內壽夫大膽地實行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賣船。為了擴大宣傳,坪內動員全體員工,趁新年漁民在家過年的時機,大力宣傳來島漁船的優越性。這幾著使不少漁民欣然買船,而這些買船漁民獲得的經濟效益,也使更多的漁民加入到買船者的行列。僅僅8年,來島造船如異軍突起,一躍成為日本第五大造船廠,占據世界造船業第22位的位置。

60年代是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年代,但坪內壽夫保持了冷靜的頭腦,他不顧公司董事會多數人的反對,斷然決定全力生產汽車專用運輸船。省油便宜的日本汽車在能源緊張的70年代倍受青睞,汽車的大量出口使來島的生意扶搖直上,幾年就占據了日本汽車專用運輸船生產的3/4。而油船製造業卻在1977年的石油危機中一蹶不振,損失慘重。坪內壽夫此時的名望已威震日本,令人刮目相看了。

隨著坪內壽夫在造船業中取得的成功,他逐漸把經營領域一步步擴大。他先後插手近百家各種各樣的企業:從建築、機械到水產、海運;從食品、旅遊到造船,從超級市場到金融保險,並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坪內壽夫的事業中,風險最大,但成果最輝煌的要數重振“佐世保重工”了。

首先,坪內壽夫深知“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經過反複考察,他把科以上的機關由67個減為4個,科以上幹部由400多人減為38人,職工由7000人減為3500人。除在本企業集團內安排大部分外,所餘1600多員工淨發退休金500萬日元。這樣做平息了矛盾,提高了士氣,順利地完成了精簡工作。精簡後的佐世保信息暢通,工作效率大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