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廣義
一、讓全體員工參與決策
企業領導者的正確決策建立在對企業的深入全麵地調查研究基礎之上;領導者堅定貫徹實施決策的膽識與信心,也需要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領導者要多方從群眾中吸取智慧,以求把領導決策搞得更準確些、更全麵些。
其實員工們參與決策,或者說領導層的決策從員工中形成,道理十分簡單。
首先是處在一線的員工最了解情況,對生產經營感受最深;其次是決策須員工執行,他們的參與更易於操作。第三是眾人智慧的力量。一個優秀的決策者不是獨裁者,而是能吸納眾人意見的人。
二、吉德拉:用集體智慧挽救菲亞特
意大利菲亞特汽車公司是意大利最大的汽車製造企業,也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公司之一。
但是,翻開菲亞特汽車公司的發展史, 我們會發現,在60年代前期到70年代前期這十年間,是菲亞特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日子。眾多的因素使得菲亞特公司陷入了困境之中。公司連年虧損,在世界汽車生產商的排名接連下跌。
此時,菲亞特集團的決策層中有不少人力主甩掉汽車公司這個沉重的大包袱。消息傳出後,一時間菲亞特公司上下一片恐慌,都不知哪一天公司就會被賣掉或是解散。
職工們人心不安,但總裁吉德拉總是帶著微笑與職工進行多方麵的交談,訪問。
終於有一天,人們看到吉德拉的小本已經記滿了最後一頁,他合上筆記本,召開了公司管理人員會議。
“諸位,近年來菲亞特每況愈下,似乎要從歐洲汽車生產商的序列中消失了!對此,我作為一名老菲亞特人,深感痛心!今天,請大家思考,菲亞特的問題在哪裏?”隨即宣布散會。眾人都神情嚴肅地離開會議室。見此,吉德拉滿意地笑了。看來,他的計劃已成功了一半——他有效地調動起公司高層人員的情緒,為下一步的計劃鋪平了道路。
幾天後,吉德拉又召開了公司管理人員第二次全體會議,集中討論公司的改革問題。會議迅速作出了三項重大決策,吉德拉終於舉起了他的“板斧”:
首先,大幅度地進行機構調整。吉德拉認為,菲亞特汽車公司機構重疊,效率低下,是導致企業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他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撤掉了一些不必要的管理機構,使菲亞特的管理係統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他關閉了國內的幾家汽車分廠,裁汰冗員,職工總數一下子減少了1/3,由15萬人降至10萬人。這次機構改革的另一個重點是對菲亞特公司的海外分支機構的改革。這些海外機構數量眾多,但絕大部分效率低下,所需費用卻很龐大,經常是入不敷出,成為公司的沉重包袱。吉德拉毫不猶豫地撤掉了一些海外機構。他停止在北美銷售汽車,還砍掉了設在南非的分廠和設在南美的大多數經營機構。吉德拉在進行機構改革時遇到了強大的阻力。特別是菲亞特公司雇傭員工人數在意大利首屈一指,被稱為“解決就業的典範”,這次裁減人員數量如此巨大,自然引起各方議論,但吉德拉絲毫不為之所動,堅定地完成了計劃。
吉德拉的“第二斧”是對生產線的改造。吉德拉通過在工廠的實地調查,認為菲亞特技術落後,生產效率低下是造成它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吉德拉大量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利用計算機和機器人來設計和製造汽車。正是根據計算機的分析,使汽車的部件設計和性能得到充分改進,使其更為科學和合理化。菲亞特還采用了數以千計的機器人用於汽車裝配第一線,大大提高了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勞動效率也隨之提高,新工藝、新技術的采用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菲亞特公司的汽車品種和型號大大增加,更新換代的速度大大加快,這就增強了菲亞特汽車的市場競爭能力。
吉德拉的“第三斧”是對汽車銷售代理製的改革。過去菲亞特汽車的經銷商不需墊付任何資金,而且在銷售出汽車後,也不及時將貨款返回菲亞特,而是占壓挪作它用。這使得菲亞特的資金周轉速度緩慢,加重了公司的困難。吉德拉對此作出了一項新的規定,規定凡經銷菲亞特汽車,必須在出售汽車前就向菲亞特支付汽車貨款,否則不予供貨。此舉引起了汽車經銷商的強烈反對。但吉德拉始終堅持己見。結果有1/3的菲亞特汽車經銷商被淘汰出局,其餘的都接受了這一新規定,這大大提高了菲亞特的資金回籠速度,減輕了菲亞特的財政困難。
在菲亞特總裁吉德拉的主持下,這一係列改革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菲亞特重新煥發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