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勵撥動心弦
一、獎勵:一種有形的力量
行為科學認為,人的各種行為都是由一定動機引起的,而動機又產生於人們本身存在的需要。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就要確定自己行為的目標。人都是為達到一定目標而行動的。這種從一定的需要出發,為達到某一目標而采取行動,進而得到需要的滿足,而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需要,引發新的目標行為,便是周而複始、不斷循環的人的行為過程。需要既是這個過程的起點,也是這個過程的終點,是人的行為的基礎。
決定人的行為的尚未得到滿足的需要是些什麼內容?許多早期的管理者強調,人們參與社會活動追求的主要是經濟方麵的需要,因而金錢是激勵個人的主要手段。
又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在特定的時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滿足,那麼滿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滿足其他需要更迫切。隻有排在前麵的那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才能產生更高一級的需要。而且隻有當前麵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後,後麵的需要才顯出其激勵作用。而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的需求;滿足生理需求的則為物質的東西,所以利用物質的手段是激發人的工作積極性的首要手段。在人的生理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之前,人的其他層次的需求就顯得毫無意義。所以,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必須會很好地利用物質的手段去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二、亨利·福特:巧提薪水造富翁
1913年,福特廠由於工人不安心生產,或者說逃避超負荷,低工資的勞作,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了300萬美元。
經過審慎考慮,亨利提出了營救公司的重大策略。1913年末,初步製定了5美元工作日的方案,並於1914年1月5日向全世界宣布了這個計劃。
福特公司的業務經理庫茲恩斯對雲集在高原公園廠的記者們宣稱:
“福特汽車公司將在工人報酬方麵,實行一項工業世界迄今未曾有過的最偉大的革命。公司將實行5美元工作日,任何合格的福特廠的工人,即使是最低工種,即使是車間清潔工,也絕不會例外,我們認為,社會正義先及親友。”
庫茲恩斯還說,除“利潤分享”計劃外,公司還將9小時工作日改為8小時工作日。並且從今以後,福特廠內工頭隨意解雇普通工人的行為要受到工人上訴權的製約。另外,公司還將設立工種調換部,負責監管工人的工種調換,以保障工人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最後,庫茲恩斯還代表福特汽車公司許下諾言:公司保障雇員在一年內的職業穩定,即使在生產淡季無法進行汽車生產,也會送工人去農場勞動,同樣發給工資。
亨利站在庫茲恩斯旁邊,對計劃給予了熱情的肯定。亨利說:“我認為,5美元工作日和8小時工作日應該馬上實行,我寧願在本廠出現幾萬名富裕、滿足的工人,也不願意在我的公司裏看到一小撮新貴族和百萬富翁!”亨利的講話激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亨利最後還宣布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福特廠即將招收4000名新工人。
亨利認為,提高工資,縮短工作時間這兩項改革,將是“新工業秩序”的起點。亨利·福特在他的自傳中還寫道:“8小時5美元工作日的決定,是我們作出的降低成本的最佳措施之一。”
就在亨利宣布5美元工作日和招收新工人的第二天清晨,1萬餘名申請者衝到了福特廠的大門外,大家一邊猛力捶打著福特廠的鐵門,一邊發瘋般地嚎叫:“5美元!5美元!”
金融界對亨利的激進政策憤怒不已,攻擊他日薪5美元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欺騙性的策略,“薪資革命”的目的不是保護勞工,而是為了避免罷工,因此這是一種無能和可恥的行為。主要城市的報刊紛紛載文,說亨利·福特是幻想家、追名逐利者,他的愚蠢做法將會導致一場全國性罷工的傳染病。《華爾街日報》的老板們把5美元工作日,說成是犯了“經濟罪”,而且也違反了道德規範,即把“聖經上的原則”誤用到了“不該應用”的領域。不久之後,那些詛咒福特汽車公司會因為5美元工作日而破產的批評家們,就不得不為亨利付出較小代價而換來巨大利潤的事實而驚歎了。
由於這一決定的實施,福特公司獲得了高於其增加工資幾倍的盈利,而勞動力變動率卻降低了90%,員工無故缺勤率也從每日10%降至3%。
不到一年的時間,人們都清楚地看到,新的工資製度不僅沒使福特公司賠本,反而大賺特賺。因為這種手段激勵雇員發揮了更高的生產能力,使用在每件產品上的資金比以往更少了。車間裏人人竭盡全力,產量猛增,不久就遠遠抵消了提薪的花費。福特汽車公司1914年納稅後的淨收入是3000萬美元;1915年2400萬美元;而1916年達到了60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