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
一、人才:領導者的方略之本
恰當的人才是一家企業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企業之本。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人,他的方略之一,就是應該知人善任、因才適用。
一個領導怎樣才能使人們感到自己重要?首先是傾聽他們的意見,讓他們知道你尊重他們的想法,讓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你總會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了解到一些情況,就像你在得到工資的同時又得到獎金那樣!假使零售公司的經理對該公司下屬的一家分公司的經理說:“我以前曾考慮過的事,你決不要告訴我。除非我問你,否則,決不要告訴我你有什麼想法。聽懂了沒有?”可以想象,那位分公司經理肯定感到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此事肯定使他的情緒一落千丈,大大影響他的工作。一個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其幹勁就減弱。反過來說,你要是能使一個人感到他十分重要,他就會欣喜若狂,就會發揮出衝天幹勁,小貓就會變成大老虎!
因此,應該從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來看待人才問題。香港“邵氏影業”董事長邵逸夫曾經說過,任何事業要繼續下來,必須不斷栽培人才。試看萬世英雄秦始皇,死去之後什麼都空。
要記住,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差距就是人的差距。作為一個高明的領導,應該始終將識人、用人、關心人作為他的方略之本。
二、邵逸夫:不拘一格降人材
1958年,邵逸夫花費32萬元,買下清水灣近80萬平方英尺的土地,他就在這荒草蔓蔓的郊野上大興土木,削山平地建造“邵氏影城”,展開規模宏大的“製夢工廠”的計劃。
攝影棚建好了,新公司成立了,機器設備齊全了,萬事俱備,就差人才,如製片、化妝、剪輯、配音、暗房、編劇、導演、演員……這些必不可少的各部門的演職人員。
邵逸夫決定廣招八方俊傑。
邵逸夫深知宣傳人才的重要,不能馬虎對待。盡管登門報名者絡繹不絕,可他嚴格考核,慎之又慎。他抱著“寧缺勿濫”的態度,決不放鬆或降低自己的標準,不滿意不理想者堅決淘汰,毫不手軟,麵對邵逸夫嚴厲苛刻的招聘條件,不少人知難而退。勇敢挑戰者,最終也榜上無名。一批又一批報名者,猶如大浪淘沙被淘盡。宣傳人才始終像那水中月、鏡中花般虛無縹緲,不見芳蹤。邵逸夫感歎:要個好人才簡直如大海撈針一樣難呀。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裏,邵逸夫的老友吳嘉棠向他推薦了個鄒文懷。
鄒文懷確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邵逸夫對這次見麵極為重視,精心布置了一番。他親自把關,挑選出自己認為滿意的“邵氏”出品的影片。
見麵安排得隆重熱烈,規格甚高。那天上午,邵逸夫一身新裝,早早地恭候鄒文懷的光臨。
鄒文懷一到,邵逸夫就設宴款待,為他接風洗塵。吃罷飯,邵逸夫又陪同鄒文懷一起看戲,欣賞“邵氏”的影片。
邵逸夫如此紓尊降貴去迎接一位素不相識的陌生客人,可謂幾十年平生頭一遭。他心中自有如意算盤:眼下人才奇缺,若想成霸業,必須有一流人才輔佐。
後來,他又多次找到鄒文懷,化解鄒的顧慮。
鄒文懷被邵逸夫的誠意打動了,決定接受邵逸夫的聘請,到剛剛創業的“邵氏”工作。但又提出一個要求:“邵先生,宣傳部必須由我自組班底,這個條件必須答應我。”鄒文懷斬釘截鐵地說。
“好啊!這個要求我完全同意,你盡管放心。”邵逸夫當即拍板定音!
宣傳人才問題迎刃而解,其他一切困難就冰消雪溶了。邵逸夫一鼓作氣,乘勝追擊,他撒開一張大網,要盡獲八方人才,助其事業騰達。
1958年的香港,“邵氏”和“電懋”兩間電影公司,展開了一場空前激烈的挖演員拉明星的人才大戰。
對於挖搶人才,邵逸夫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拉得鄒文懷相助,便是成功的一例。邵逸夫為同“電懋”較量,作了精心準備,他明查暗訪,周密研究,充分了解“電懋”老板陸運濤的各種運作步驟,甚至連每一個細節,也不放過。對手的一舉一動,他都了如指掌。為將“電懋”演員挖過來,讓大牌明星、大牌導演們反戈一擊,投入“邵氏”門下,邵逸夫使出一條條“錦囊妙計”來,挖來了一個又一個有才之人。
月色溶溶,暗香浮動。富麗堂皇的餐廳,霓虹閃爍,歌聲輕飄。臨窗一隅,燭光之下,邵逸夫正與林黛小姐共進晚餐,商談拍片事宜。
林黛鄭重其事地在邵逸夫的合同上簽下自己的芳名,並落落大方地收下了邵逸夫的酬金。
邵逸夫深謀遠慮,放眼未來,以人才作為他影視業的基礎,構思他的人才戰略。
60年代到70年代正是“邵氏兄弟公司”的黃金時代,每年全港最賣座的電影,最少有半數以上是“邵氏”出品的。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最關鍵的一條就是他作為一個影視界的領導者所具有的人才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