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的基本方式(1 / 1)

收購的基本方式

企業收購,是指在現代企業製度下,一家企業通過收買另一家企業部分或全部股份,從而取得另一家企業控製權的產權交易行為。

企業收購的前提是“在現代企業製度下”,即收購方或被收購方都是產權明確的現代公司,企業產權股份化或稱證券化,證券價值的麵值便是資本的價格,通過證券價格的市場波動可以反映市場對這種資產的需求狀況。產權證券化是進入收購市場的前提。

企業收購的方式很多,依出資者的收購能力和被收購企業的存在形式而定。但一般來說,企業收購最常見的方式有三種:

第一,通過協商或競價,以支付現款的方式買進某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資產。

第二,通過購買某公司的股票,對其進行控股,使之成為一個子公司。

第三,通過將本公司的股票發行給另一個企業的資本所有者,以取得對該企業的資產和負債,並使其喪失法人實體的地位。

收購的目的是取得另一家企業的控製權,即收購公司通過控製股權取得目標公司的決策權,可以對目標公司進行重組,注入自己的管理方式,選派人員,重新定位公司目標及選擇經營戰略等,同時與目標公司其他股東一樣共享紅利及分擔經營風險。通過收購,收購公司取得了目標公司的所有權、安置權、經營決策和收益分配權。這與一般的證券投資或參股是有所區別的。

企業收購可以快速占領市場,有利於利益共享和互補,還可通過收購獲得科技上的競爭優勢,並降低經營風險。企業收購將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發揮推動經濟均衡增長的重要作用。

“中信”:壯大規模的係列大收購

中國信托投資公司(香港)集團公司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於1985年在香港建立的一家境外企業。此後,中信(香港)已從一家中型企業迅速發展成為大型多元化綜合經營的混合型控股公司,其擴張之快令世人矚目,其中,在香港的收購與兼並活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中信(香港)在創立之初就選擇了收購擴張戰略,於1985年購進陷於破產邊緣的嘉華銀行,此後,這一戰略的運用與效果日益突出。其中比較重大的收購活動包括有:

1987年2月,斥資23億港元購入國泰航空公司12.5%的股權;

1989年初,出資2.5億港元購入澳門電訊公司20%的股權;

1989年聖誕節前夕,出資3.9億港元購入港龍航空公司的38.3%股權;

同期宣布出資101.5億港元收購香港電訊20%的股權;

1990年1月,出資4.5億港元收購泰富發展公司;

1991年9月,中信(香港)的中信泰富與其他人士組成財團,收購恒昌行36%的股權;

1992年1月,中信泰富宣布以每股230元的價格全麵收購恒昌行,完成後將持有恒昌87.12%的股份。

其中三次比較大的收購活動有:

1.在1990年2月14日完成的收購香港電訊公司,共籌資101.5億港元,購入香港電訊2.2億股股權。中信(香港)由此成為香港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的第二大股東,並且順利進入香港電訊業;而且,這次收購融資被《國際金融評論》和《亞洲金融》評為1990年最佳融資項目。

2.收購泰富發展公司。中信在掌握泰富後連續將其非上市公司的資產注入泰富。先後以5.5億港元購入大角嘴中心及葵湧裕林工業區作幹貨及凍倉之用;發行3.1億新股購入港龍航空公司38.3%股權;1991年6月又發行新股和可換股債券購入國泰航空12.5%的股權和澳門電訊20%的股權。

這樣,泰富從單純經營房地產業務拓展到航空和電訊,成了多元化公司,中信(香港)也將許多業務轉到泰富來完成。

3.收購恒昌行。恒昌行(集團)是一家以汽車代理和貿易為主的貿易及控股投資公司。它是最大的、曆史悠久的香港華資貿易行,也是一家以香港為基地,業務遍及全球的貿易公司。1991年8.9月間,中信泰富就聯合李嘉誠、鄭裕彤、郭鶴年和百富勤等組成財團,聯手向恒昌提出以每股330港元收購,其中中信泰富占36%。

中信泰富收購恒昌兩次共出資56億港元,但實際出資僅44億多港元,這主要在於中信泰富采取“以股易股”等策略;而中信泰富收購恒昌行之後,可以協助中信泰富發展中港貿易業務;此後收購港龍航空7.84%的權益,更利於滬港、京港業務的開展。

中信(香港)通過上述一係列的收購活動迅速擴大了業務範圍,其競爭實力也大為增強,從而成為香港企業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