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是建立現代企業的必經之路
股份製和公司上市已成為建立現代企業必經之路。這也同時產生一種新的控製企業財富方式——控股。即要控製一個企業,無需擁有其100%的股份,隻要擁有了控股權即可。目前,因為股份的分散,一般隻要擁有了一個企業或公司20%—30%的股份,就擁有了控股權。即可控製一個企業。當今企業界,“四兩撥千斤”“小錢控大錢”的事屢有發生。所以,對於一個經營者或企業家來說,必須及時轉換思維方式,很好地利用好控股這種方式,讓自己有限的資金盡可能的發揮更大的作用,使自己在競爭中獲勝。
李嘉誠:控股巧戰勝“大象”
1979年底,李嘉誠終生引以為傲的一場戰鬥開始了。
1979年9月25日夜,香港中區的街道頗為黑暗,當時香港正在節約能源,而華人行21樓卻燈火通明,這裏,李嘉誠正在做一項重要的宣布:長江公司與彙豐銀行達成協議,以每股7.1元的價格買入彙豐所持有的9000萬股“和記黃埔公司”股票,這樁交易使長江公司一舉獲得“和記黃埔公司”22.4%的股權。
和黃公司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屬於香港第二大“行”的和記洋行,1860年由英國人在香港設立。主要經營布匹、雜貨和食品,經過多次改組之後,1965年同萬圖企業有限公司合並,並改名為和記企業有限公司,業務發展十分迅速。然而1973年受到股市狂瀉和石油危機的嚴重影響,以至於業務一落千丈,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1975年8月被香港彙豐銀行以1.5億港元收購其33.65%的股權,而成為和記洋行的最大股東。彙豐銀行將和記洋行與黃浦船塢合並,成立和記黃埔集團,經營貿易、地產、運輸、金融等。當時彙豐銀行曾經表示,在“和記黃埔”經濟好轉之後,彙豐銀行會選擇適當的時機,將其手中所持有的“和記黃埔”大部分股份出讓。
當每股僅值5.18元的和黃股票,在一天之後由長江實業以7.1元的價格現金收購的消息發布之後,整個香港股市出現了曆年來罕見的現象。第二天清早開始,一批批股民、投機者與投資者蜂擁而至,傾囊購買“和記黃埔”、“長江實業”、置地公司以及彙豐銀行的股票。以至於當天上午收市時間不到,恒生指數竟出現狂升25點的奇觀。
長期以來,目光敏銳、捷足先登的李嘉誠一直密切注視著和記黃埔集團的發展,預感到和記黃埔集團將是一家極具發展潛力的公司。急需增大實力、增強儲備資金的彙豐銀行,為李嘉誠提供了一個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收購和記黃浦集團股權的適當時機,使李嘉誠預測到“有可能就一定可行”的強烈願望得以順利實現。
1980年11月,長江公司通過整整一年不間斷地吸納,終於成功地擁有超過40%的和記黃埔股票。
1981年1月1日,身為華資財團的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的李嘉誠,正式出任老牌英資洋行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長江公司以6.93億港元的投資,成功地控製了價值50億港元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一如當時的“和記黃埔”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韋理所說的:
“李嘉誠此舉等於用美金2400萬作為訂金,而購得價值10多億美元的資產。”
而香港新聞界則更是轟動到極點,各報刊雜誌紛紛用格外醒目的標題和內容,形容李嘉誠這次“蛇吞大象”式的成功收購,猶如在香港上空投放了一顆原子彈,其石破天驚的能量,不僅轟動了整個香港,而且更令股市狂升。其中《信報》在經濟評論中說:
“這次交易可算是李嘉誠先生的一次重大勝利——購得這9000萬股和記黃埔股票,是“長江實業”上市之後最成功的一次收購,較當年收購“九龍倉”計劃更出色。李嘉誠先生不但是地產界的強人,亦成為股市中灸手可熱的人物。”
1981年長江公司的成功收購,以及控製和記黃埔有限公司的順利實現,不僅使長江公司因此成為取得老牌英資財團控製權的首家華資財團,而李嘉誠也因此成為入主英資財因的首位華人。這次成功的收購兼並戰,既是長江實業擴張發展的裏程碑,又是英資財團地位開始下降,華資財團在香港經濟中迅速崛起,並日益成為一支舉足輕重之勁旅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