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成語有以上各種優點,所以在談話中適當地使用成語,是非常需要的。這不僅能增強表達效果,而且可以使句子的語彙豐富多彩。但成語的來源不一,有的容易懂,如“千言萬語”“心直口快”“苦口婆心”等,從字麵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意思來。有的就比較難懂,如“一發千鈞”意思是一根頭發負擔著千鈞的重量。“鈞”是我國古時的重量單位,一鈞大約等於三十斤,這個成語是形容情勢非常危險。“不速之客”意思是沒有邀請就突然來到的客人。“速”當“邀請”講,如果不理解個別生字如“鈞”“速”的意思,整個成語的意思就難以理解。至於像“瓜田李下”這個成語,如果不知道它的出處,隻從字麵上作解釋,那就很難懂得它的意思。又如“管窺蠡測”這個成語,如果僅僅知道管是“竹管”,窺是“從孔隙裏看”,“蠡”是“瓠瓢”,測是“測量”,也不容易懂得整個成語的意思。如果知道這四個字是從“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八個字裏截取下來的,那就不難知道這個成語比喻的是:所見甚小,看不到事物的全麵。至於那些由曆史事實來的成語,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屏”“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類,從寓言傳說來的成語如“葉公好龍”“含沙射影”之類,如果不知道它們的出處,當然也是無法理解。對於這類比較難懂的成語,我們先要徹底理解它們的意思,才能恰當運用。
有些成語,懂得了字麵的意思,還要特別注意它習慣上的用法。例如“一個巴掌拍不響”和“孤掌難鳴”這兩個成語,隻從字麵上看,好像一個是白話,一個是文言,意思沒有什麼兩樣。可是仔細想想,“一個巴掌拍不響”,是說事情的發生不是由單方麵引起來的,使用這個成語,有各打五十板的意味。“孤掌難鳴”是說隻有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成事,對如此處境的人,有同情的意味。兩個成語的意思並無共同之處。所謂徹底理解,也包括連這些地方都要加以辨析,徹底弄清楚。
徹底理解學習和使用成語,跟學習和使用字、詞一樣,首先要徹底理解它的涵義,不能不求甚解。如果對某一個成語的意思還沒有理解透徹,或者對成語中某個字的音義還說不準確,就隨便拿來使用,那就難免用得不恰當,甚至鬧出笑話。
會說話的秘密
成語往往是一個人的語言水平的標誌。在說話中,恰到好處地運用成語,可以使你的語言錦上添花,顯示出你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