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了恭維,也許會有人認為,恭維別人太容易了,無非是說一些好聽、人家愛聽的話,說人家的好處,吹人家的長處,拍人家的馬屁,或者大加讚美地誇讚別人,比如說:年輕漂亮啦、學問淵博啦、身體硬朗啊等。其實不然,恭維,並不是我們所說的那麼簡單。恭維人也得講技巧,要不,怎麼會把馬屁拍到蹄子上呢?
有人在新婚宴會上這麼恭維新娘子:“別人都說新娘子長的難看,可我覺得新娘子長的並不難看。”他以為得體的恭維話,卻得罪了新娘。
也許你要說:“粗人才這樣,雅人絕對不會。”
康有為夠雅吧?此公從小就以聖人自居,長大後,更是“舉頭望天外,無人似我樣”。就這樣的主兒,出麵恭維人,照樣被尥了蹄子。康有為寫過一首題為《琴南先生寫“萬木草堂”,題詩見贈,賦謝》的詩,當然是恭維林紓的翻譯如何深入人心,流芳千古,該是一首風雅高妙的馬屁詩,結果,他還是遭到臭罵。
臭罵他的人嚴複是中國第一代留學生,苦讀多年,精通英文。現在,康有為一句“譯才並世數嚴林”,就把嚴複和那個未出國門一步、不通外文一語的林紓聯係到一塊兒。對此,嚴複說:“康有為胡鬧,天下哪有一個外文字也不認識的‘譯才’?我真羞與這樣的人為伍。”
而康有為吹捧的林紓,也不高興,理由是:既然這首詩意在恭維自己,應該從自己最拿手的“古文”恭維起,康有為為什麼先恭維自己看不上眼的翻譯小說?豈不是輕重不分?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說:“聽別人恭維我,總是很難受,因為他們的恭維總是不能到位。”我們想拍別人的馬屁,真得三思而後行:
對別人說恭維話,一定要恰如其分,適合其人,他才會十分高興,對你便有好感。
有個老笑話,某人是拍馬專家,連閻王都知道他的大名,死後見閻王,閻王拍案大怒:“你為什麼專門拍馬?我最恨這種人!”馬屁鬼叩頭回道:“因為世人都愛拍馬,不得不如此。大王是公正廉明,明察秋毫,誰敢說半句恭維話?”閻王聽罷,連說:“是啊是啊!諒你也不敢!”
實則閻王也愛聽恭維話,不過方式與普通人不同罷了。這個故事,是說明了世人之情,都愛恭維,你的恭維話如果有相當分寸,不流於諂媚,將是得人歡心的一種妙法呢。
《論語》上說:“人告之以過則喜。”實際上,這恐怕隻有孔子這樣的大聖人才有如此雅量,一般情況下,普通人都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大家常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真正能聽得進逆耳忠言的人卻並不多。所以辦事說話時應當靈活,不妨適當說些恭維話。
推銷員小李一次到某鎮去推銷電器。走到一家闊氣的人家,戶主是個上了年紀的老婦,一見是推銷電器,就把大門緊閉了。小李一看事情不妙,便說:“很抱歉,打擾了您,也知道您對電器不感興趣。所以,我這次來不是做生意的而是來買雞蛋的。”老人消除了些疑慮,便把門打開一點,探出頭來將信將疑地望著小李。小李又繼續說道:“我看見您喂的種雞很漂亮,想買一些新鮮的雞蛋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