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汽車銷售經理黃小姐在朋友的介紹下,去拜訪一位曾經買過她們公司汽車的商人。黃小姐禮貌地將自己的名片遞上去,客氣地說:“您好,我是重型汽車公司的銷售經理,我叫……”
還沒等黃小姐介紹完,該顧客就毫不客氣地打斷了她的自我介紹,開始抱怨買車後的種種不快,例如汽車質量不好、內部裝配不科學、售後服務態度不好、汽車價錢太高、耗油量太大等。客戶喋喋不休地說著,黃小姐並不答言,隻是站在旁邊靜靜地傾聽著。過了一會兒,顧客見黃小姐閉口不言,自己也不再嘮叨了。
當他停止抱怨時,才發現這個銷售經理看起來非常陌生,似乎不是賣他汽車的那個人,這時他才發現,自己冤枉好人了。他不好意思地對黃小姐說:“同誌,你貴姓呀?你們公司有沒有好一點的汽車啊?把價目表拿來看看,順便給我介紹介紹吧!”
黃小姐離開的時候,高興得幾乎跳了起來,因為該客戶向她下了兩輛車的訂單。
黃小姐在拜訪客戶的整個過程中,沒有說幾句話,一直處於傾聽狀態,而最後卻成交了,原因何在呢?那位顧客道出了購買汽車的原因,他說:“在她的傾聽中,我體會到了誠意、尊重與讚美,在我的一大堆抱怨中,她並沒有選擇辯解,更沒有用嚴厲的言語指責我。由此我認定,她是一個非常誠實且守信用的人,我願意與這樣的人合作。”
有時,靜靜地傾聽能給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以上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證明。
古希臘有一種說法:聰明的人,借助經驗說話;而更聰明的人,根據經驗不說話。西方還有一句著名的話:雄辯是銀,傾聽是金。針對聽與說的關係,中國也流傳著“言多必失”和“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樣的警世名言。
無論是西方的說法,還是我國的名言警句,都告訴人們一個簡單的道理:與人交往時,盡可能少說而多聽。這有利於了解說話者的脾氣稟性、興趣愛好,然後針對不同性格的人說出不同的話,這樣就比較容易把話說到別人的心坎裏去,從而達到說話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有時候會遇到這樣一種女人,她們喜歡滔滔不絕,總希望用說話來表現自己的才華,希望用言語把自己塑造成博古通今的博學者。這樣的女人,自認為很聰明,別人會對她們刮目相看、佩服得五體投地。殊不知,別人卻把她們當成了愛耍寶的小醜。大凡聰明、有社會閱曆的女人,都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在與人交往時,總是少說或者不說。當然,這並不是告訴人們,與人交談時隻充當聽眾,不能發表任何言論,而是告訴人們該說的時候說,不該說的時候就不要張口。
社會經驗豐富的女人都知道,有些時候傾聽比說更有效。如果雙方隻是泛泛之交,隨便聊些家常、寒暄一通倒是沒什麼不可以的。但是,對於一些敏感性話題還是不說為妙,因為並不清楚對方是什麼類型的人,也不知道對方的脾氣稟性、興趣愛好,如果貿然把話說出去,說不定會觸及對方忌諱的地方,勢必出現不愉快的場麵。與其這樣,還不如先充當個聽眾,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了解對方以後再開口說話也不遲,這不但能說出別人愛聽的話,還能為自己的形象加分,可謂是一舉兩得的做法,何樂而不為呢?
多說無益,傾聽才是硬道理。不光是女人,任何人話說多了,都難免會出現紕漏,因為人們在說話過程中,總希望把好的一麵展現在別人麵前,把不好的一麵隱藏起來,在這種心理狀態下,說錯話就是難免的事了。因此,多說多錯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與人交談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多聽,除非在非說不可的情況下,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會說話的秘密
用心傾聽是尊重他人的表現、是禮貌的象征、是對講話者欽佩讚美的表現形式。在與人交談時,如果能把傾聽當做一種習慣,一定能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