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盡量不要去批評別人,不得不批評的時候最好采取間接方式,你要始終對事而不對人。
提起批評,也許更多人的理解是“挑刺”。其實,那隻是批評中很小的部分。真正高明的批評,是交流、引導和印證。
曆史上很多智人謀士,都是善用藥引的人,從而以吹灰之力,成就九鼎大事。如觸龍說趙太後,極其典型。故事說秦國進兵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兵,而齊國一定要長安君當人質才肯出兵。長安君是趙太後的小兒子,當時趙太後當權,不肯答應。大臣們輪流諫勸,都被太後頂了回去。無奈,左師觸龍出麵勸說。那時太後正在氣頭上,背對著他。觸龍進來慢慢坐下,先與太後聊些身體吃飯之類的家常,又慢慢將話題轉到子女上,取得太後共識後,才順理成章道出愛子女要為他們的長遠利益考慮的道理,說明出齊當人質正是長安君建功立業的好機會,是為將來自立打基礎,終於勸動了趙太後。
作為女人,如果你希望你的批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在方法上下工夫。一個人犯了錯誤後,最難以接受的就是大家的群起攻之,這樣勢必會傷害他的自尊心。怎樣批評,實際是一種說服的技巧,是一門溝通的藝術。批評意在打動對方,使得對方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回到正確的軌道上,而不是貶低對方。即使你的動機是好的,是真心誠意的,也要注意方式和場合等問題。
良藥苦口利於病,但在現實生活中,扶正匡謬的批評的確不如良藥那樣為人所樂於接受,甚至成了難以下咽的“苦藥”。開展企業內的批評報道尤非易事,上下左右,利益厲害,磕磕碰碰,枝蔓牽扯,批評幾乎真成了猶抱琵琶半遮麵了。批評得好,人家接受;反之,麻煩纏身,成了“不受歡迎的人”。因此,批評要學會變“害”為“利”,使硬接觸變成軟著陸,即在“苦藥”上抹點糖,看似失去了鋒芒,但卻藥性不減。
郭晶進公司不到兩年就坐上了部門經理的位子,但是有個別下屬不服她,有的甚至公開和她作對,吳敏就是其中的一位。自從郭晶做了部門經理之後,吳敏經常遲到,一周五天,她甚至遲到四天。按公司規定,遲到半小時就按曠工一天算,是要扣工資的。問題是,吳敏每次遲到都在半小時之內,所以無法按公司的規定進行處罰。郭晶知道自己必須采取辦法製止吳敏的這種行為,但又不能讓矛盾加深。
郭晶把吳敏叫到辦公室:“你最近總是來得比較晚,是不是有什麼困難?”“沒有啊,堵車又不是我能控製的事情,再說我並沒有違反公司的規定呀。”“我沒別的意思,你不要多心。”郭晶明顯感覺到了對方的敵意。“如果經理沒什麼事,我就出去做事了。”“等等,吳敏,你家住在體育館附近吧。”“是啊。”吳敏疑惑地看著對方。“那正好,我家也在那個方向,以後你早上在體育館東門等我,我開車上班可以順便帶你一起來公司。”沒想到郭晶說的是這事,吳敏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喃喃地說:“不,不用了……你是經理,這樣做不太合適。”“沒關係,我們是同事啊,幫這個忙是應該的。”郭晶的話讓吳敏突然覺得臉上發燒,人家郭晶雖然當了經理,還能平等地看待自己,而自己這種消極的行為,實在是不應該。事後,雖然吳敏謝絕了郭晶的好意,但她此後再也不遲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