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發製人拒酒
後發製人,意即先不動聲色,靜聽其言,等待時機,一旦時機成熟,抓住對方言辭中的“突破口”,以此切入,反守為攻,使對方無言爭辯,從而拒酒。小劉新婚大喜之日,當酒宴進入高潮時,某“酒仙”似醉非醉、侃侃而談,請三位上座的來賓一起一人“吹”一瓶。麵對“酒仙”言辭上的咄咄逼人,三位來賓中的周女士站起來說:“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不是孔子的話?”“酒仙”隨即答:“是的。”周女士見其已入“圈套”,便說,“既然聖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你又提出要我們三人一起喝,你現在就是我們三位最好的老師,請你先示範一瓶,怎麼樣?”這突如其來的一擊,直逼得“酒仙”束手無策,無言以對,隻好作罷。
此番拒酒,妙就妙在周女士不動聲色,靜聽其言,然後抓住“酒仙”言辭中的切入點,提出問題,悄悄布下一個“圈套”,誘使其說出與自己相似的觀點,然後請君入甕,“收攏圈套”,以“諾”攻“諾”,反戈一擊,達到製勝拒酒的目的。
以柔克剛拒酒
在酒桌上你不難發現,相當多“酒精(久經)考驗”的拒酒者,任憑你天花亂墜地勸,他就是笑眯眯地頻頻舉杯而不飲,而且振振有詞。李女士喬遷之日,特邀親朋祝賀,下屬小王也在其中。然而李女士平素很少飲酒,且酒量“不堪一擊”。酒宴上,小王提議和李女士單獨“意思”一下,李女士深知自己酒量的深淺,忙起身,一個勁地扮笑臉,一個勁地說圓場話:“酒不在多,喝好就行。”“天天見麵,不必客氣。”“你看我喝得滿麵紅光,全托你的福,實在是……”結果使小王無可奈何。
說出後果拒酒
飲酒當然是喝好而不喝倒,讓客人乘興而來,盡興而歸。那種不顧實際的勸酒風,說到底,也不過是以把人喝倒為目的,這充其量隻能說是一種低級趣味的勸酒術,是勸酒之大忌。作為被動者,當酒量喝到一半有餘時,應向東道主或勸酒者說明自己的情況。如:“感謝你對我的一片盛情,我原本隻有三兩酒量,今天因喝得格外稱心,我貪了幾杯,再喝就‘不對勁’了,說不上會出什麼事,還望你能體諒。”如此開脫以後,你就再也不要喝了。這種實實在在地說明後果和隱患的拒酒術,隻要勸酒者明白“樂極生悲”的道理,善解人意者就會見好就收。
會說話的秘密
在這個越來越重交際的社會,女人上酒桌的機會越來越多。可以說,酒桌應酬已經成為一個女人能不能上“台麵”的標準。所以,女人一定要掌握好酒桌上的社交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