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個理論能夠說明,阻止糧食與原料的自由貿易,將使實行這個政策的國家自身受到極大不利,並且指出,惟有以國家的工業發展為目的時,才有理由實行保護製度——如果它能夠這樣做,則首先沾到它的光的就是一切國家、即整個人類的繁榮和進步。它這就可以將有關工業的保護製度樹立在正確原則上,從而誘使目前正在嚴格實行禁止製度的那些國家,例如法國,逐步地放棄這個製度。工業家對於這些理論家一旦有了信心,曉得他們所企圖的決不是在於現有工業的毀滅,他們所考慮的每一個通情達理的商業政策,都是以工業的保持和進一步發展為依據的;到了那個時候,工業家就不會反對他們的說詞,就不會不願意改變禁止政策了。
如果這個理論能夠這樣教導德國人,告訴他們,要順利發展他們自己的工業,開始時保護稅率隻能暫仍舊貫,然後逐步提高,到相當時期再逐步降低;告訴他們,在任何情況下,經過周密布置的有限度的國外競爭,對自己工業發展實際上總是有利的——如果這個理論能夠這樣說明問題,那要比單純地幫助扼殺德國工業,對自由貿易事業能作出大得多的貢獻。
美國的工業有廉價原料和糧食作後盾,有機械力量作支持,這個理論休想使美國工業為自由競爭而犧牲。但是它如果能夠這樣說明情況,告訴美國人,他們那裏的工資既然異常高昂,遠在舊世界文明各國之上,那就不妨在別國同意吸收他們的農產品和原料的條件之下,對於以工資為成本主要部分的那些工業品的輸入盡量開放,這樣做對於他們生產力、文化和政治力量的發展和促進最為有利——在這樣情況下,這個理論就不會受到反駁了。
自由貿易理論到那個時候就可以在世界各國暢行無阻,不論在西班牙、葡萄牙、那不勒斯、土耳其、埃及以及一切未開化、半開化和熱帶國家就都可以行得通。那個時候,上述的這類國家,在它們目前文化狀態下,就不會再存癡念,要憑保護製度未發展它們自己的工業了。
到那個時候,英國就會放棄它是注定要壟斷全世界工業的這種想法。它就不會再向法國、德國和美國嚕蘇,要它們為了它允許免稅輸入它們的農產品和原料而用犧牲自己工業的辦法來報答它的雅意。那個時候,雖然對它自己來說自由貿易越來越有利,但同時它會看到有些國家卻應當實行保護製度,這也是合情合理的。這個理論那時就會告訴它,一個已經達到工業優勢地位的國家,要防止自己的工商業者趨於退化或怠惰,唯一有效辦法是止食物和原料自由輸入,讓國外工業品參與競爭。
英國一向的做法是勸誘別國遵守自由貿易原則,它自己則厲行禁止製度,到那個時候它就會采取與現在完全相反的商業政策,它就會不管外國保護製度的存在,而主動容許競爭;它就會主動把普遍實行自由貿易這一願望暫時擱置起來,直等到別的國家不再害怕自由競爭的結果會毀滅它們自己的工業時為止。
英國當時和在這個願望實現以前的那一段時期內,由於各國的保護製度,它在日用工業品的輸出貿易上勢必要受到些損失,但是它可以通過精製品的更多的輸出,通過為它的工業品開辟、培養新市場來補償這些損失。
那時它在西班牙,在東方,在中美及南美各國,將竭力倡導和平,在中南美、亞洲及非洲的一切未開化以及半開化國家將運用它的勢力,進行教化工作,使那些國家得以建成強有力的文明政體,得以確立人身和財產安全,得以建設公路和運河,教育和文化、道德和勞動習慣得以逐漸推進,而狂妄、迷信、怠惰的風氣將逐漸被根除。在這樣的努力過程中,如果它同時能夠取消糧食和原料輸入的限製,它的工業品輸出將大量增加,這比不斷企圖毀滅歐洲大陸工業的做法要聰明得多,有效得多。
但是英國如果想在對未開化和半開化國家的教化工作上獲得成就,就不可采取獨占方式,決不可象它在巴西所使的手段那樣,借助於商業上的特殊權益,企圖壟斷市場,把別的國家屏之門外。這樣的政策必然會激起別的國家的義憤,促使它們反對英國的努力。文明國家對上述一些國家的教化工作,到現在為止,還極少成就,症結所在,顯然就是這種自私政策。因此英國在國際法方麵應當推行這樣一個準則,即一切工業國對於這一些國家的商業應當享有同等權利。這樣英國不但在它的教化工作上可以獲得別國的協助,而且如果由別的工業國家承擔相類的教化工作,對它自己的商業也並不會有所不利。現在不論拿哪一種工業或商業來說,英國總是首屈一指的,由於這一點,對任何這類市場的出口貿易,在各國中居首要地位的將總是英國。
我們代英國設想,假使它為了自己的發展前途,壟斷世界工業的確是一個必要條件,假使有人說別的國家看了英國的榜樣也想發展成為一個大工業國,當充分實現這一目標時不致損及英國地位,或者說當別的國家在富裕程度上有了增長時,英國的富力並不會因此削弱,或者說德國、法國和美國在天然稟賦上並不亞於英國,可以發展成為與英國相等的強國而並不得及英國的發展前途——而所有這些都不能確切加以證明;假使情形的確是這樣,那末英國處心積慮反對別國建立工業,或者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實際情況絕不是這樣。
這裏還有一點應當指出,任何國家,如果它自己的工業品掌握了全部國內市場,則由於工業品在國內的生產和消費,隨著時間的推移,將獲得莫大利益,一方麵原來對它供應工業品的那個國家被排除以後,將受到損失,但前者的所得將遠遠超過後者的所失;這是因為當一個國家自己在辦工業,從而在經濟地位上有了充分發展時,就會在財富和人口方麵獲得更大的增長,結果對於工業品的消費,比之依靠別一工業國供應進口品時,將有無可限量的進展。
至於就工業品出口方麵的情形未說,處於溫帶的國家,生來特別宜於發展工業,自有它們的特有活動領域,可以努力於供應熱帶國家的消費,後者可以用殖民地農產品來交換工業品。但是熱帶國家對工業品的消費量主要決定於兩點:一點是熱帶國家方麵關於產品剩餘額的生產能力,還有一點是溫帶國家方麵對於熱帶產品需求的增進程度。
如果我們能夠證明,在相當時期內,熱帶國家所產的糖、米、棉、咖啡等等可以比現在擴大五倍到十倍,一方麵溫帶國家對於這類產品的消費也可以擴大五倍到十倍,那麼就同時證明了一個事實,溫帶國家工業品對熱帶國家的輸出在這個期間可以比現在擴大五倍到十倍。
我們說歐洲大陸國家對殖民地產品的消費可以有這樣的增勢,是大體上以近五十年來英國消費量的增勢為依據的;談到這裏還須注意到一個事實,假使英國對消費沒有過度征稅的話,這方麵的增勢或者還要擴大得多。
關於熱帶生產增進的可能,近五年來荷蘭在蘇門答臘與爪哇以及英國在東印度群島的成就,給我們提供了無可否認的證據。從1835年到1839年,英國由東印度群烏輸入的糖增加了三倍,輸入的咖啡增加得還要多,輸入的棉花也有了大量增進。最近(1840年2月)英國報紙曾以極興奮的語調作了報導,認為東印度群島這類產品的生產能力幾乎是無限製的,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英國關於這類產品的輸入就可以無需再仰給美國和西印度群島。在荷蘭方麵,近來對於殖民地產品的出路已經感到為難,正在設法尋找新市場,一方麵我們還要注意到,北美仍然在不斷努力增加棉花生產,得克薩斯作為一個州已經勃然興起,它的勢力無疑將籠罩整個墨西哥,使那一帶膏腴之地轉變成象美國南部各州現在的情況一樣。我們很有理由作這樣的設想,法律和秩序、勤奮和智力將逐漸擴展到從巴拿馬到合恩角的整個南美洲,然後擴展到整個非洲和亞洲,從而到處增加生產和產品的剩餘量;由此我們不難理解,這裏是大有發展餘地的,決不是僅僅足供一個國家來推銷工業品的。
我們如果把迄今為止實際用於殖民地產品生產的土地麵積計算一下,然後同性質上適於這類生產的全部土地麵積作一比較,就可以看到,適於這種生產的土地現在已被實際使用的還不到五十分之一。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從東印度群島一個地方的輸入,即足以滿足英國對這類產品的全部需要,那麼英國又怎麼能夠壟斷生產殖民地產品的一切國家的工業市場呢?有許多國家的殖民地產品,它既無力吸收交換,它又怎樣能作此妄想,要把它的工業品銷售給所有的這類國家呢?還有一層,如果歐洲大陸的工業沒有能獲得大規模發展,因此沒有充分力量足以購買從而消費這類產品,那麼歐洲對於這類產品又如何能夠產生大的需求呢?
所以這一點是非常明顯的,抑製歐洲大陸的工業,雖然一定足以阻止大陸國家的發展,但是對於英國的發展前途卻絲毫沒有好處。
還有一點也是很明顯的,熱帶國家在目前,以及在一個漫長的未來時期內,將以大量原料提供給一切適於生產工業品的國家作交換。
最後還有一層,保護製度的目的是在於為了整個熱帶農業的利益而發展整個溫帶的工業,而英國工業品目前在歐洲和美洲的自由競爭則形成了對世界工業的壟斷,就為全人類謀福利這一點來說,後一辦法決不會比前者更有利些。
因此,英國以外的任何別的國家,如果適宜於發展工業,並有相配的領土、國家力量和人民智慧,看到英國在工業、航運和商業方麵的進步,不必感到氣綏,它們也可以急起直追,取得與英國同樣的工業優勢。今天工商業和海運事業的發展已遠不是過去所能比擬,但是更遠大的發展還在將來,這種轉變的實現,為期也不會很遠。我們要鼓起勇氣,對國家偉大前途抱有信心,向這個目標猛進。尤其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充分的民族精神,立刻行動起來,抓住最緊要的關鍵,努力進取,從而為我們後代取得最豐富的果實。首先必須掌握自己的國內市場,至少在日常必需品方麵利權不能外溢,對於那些同意用我們自己的工業品向它們作交換的熱帶國家,要能夠直接向它們取得熱帶產品。德國如果不甘心遠遠落後在法國、美國、甚至俄國的後麵,這就是德國商業同盟必須擔當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