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與國家的自然生產力(1 / 3)

工業與國家的自然生產力

人類與人類社會越是向前發展,就越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利用自然力量以達到預定目標,那個力所能及的範圍也就越加擴大。

就處於個人周圍的那些自然富源來說,一個打獵的所能利用的還不到千分之一,一個牧羊的所能利用的還不到百分之一。海洋,國外的風土和地區,對他來說,或者是全無關係,或者充其量也隻能給予極少的享受、幫助或鼓勵作用。

就處於原始農業狀態的民族來說,對於現存的天然富源,大部分還任其廢置,沒有加以利用,人們的活動力仍然以最靠近的環境為限。現存的或可以取得的水力和風力大部分沒有加以利用;各種礦產應當怎樣加以利用,在工業者是知道得極清楚的,卻讓它們呆在那裏,原封不動;各種燃料(例如泥炭)則被浪費,或僅認為是耕作中的障礙;石料、沙土、石灰這類物質極少用作建築材料;河流本來是應當用作人們的交通工具的,應當用來使附近土地變成良田的,卻任其泛澄,成為禍試;溫暖的氣候和海洋對農業國家所提供的產品隻是寥寥無幾。

農業國家在生產中所格外倚重的那個自然力量、即自然的地力,當農業沒有能得到工業的支持時,實際上在這方麵的利用程度也是很低的。

農業國家的每個地區必須生產它所需要使用的那麼多的產物、因為它既不能將剩餘部分的產物大量銷售給別的地區,也不能向別的地區取給它所需要的部分。某一地區也許土質極好,宜於生產油料、染料和飼料植物,然而它還是不得不被用來培植林木,供作燃料,因為組過漫長的崎嶇道路向遙遠山區取給燃料,代價太大。有些地區也許宜於種植水果和蔬菜,如果將土地作這樣利用,就可以多得兩三倍的收入,然而仍然不得不用來種植穀物和飼料。有些人如果專門從事於家畜的繁殖,對他們來說就最為有利,但是在繁殖以後不能不兼顧到飼養;相反地,在專門從事飼養最為有利的那些人方麵,也不能不兼顧到家畜的繁殖。如果能利用石膏、石灰、灰泥岩等無機肥料,或用泥炭、煤等等來代替木柴,並開辟林地,加以墾殖,那就會滋生多大的利益;但是在這樣一個農業國家,缺乏運輸設備,這類物產就無法在有利情況下運赴較遠地區。如果能建設大規模水利事業,山區原野就不難變成良田,那就可以獲得多麼豐富的收入;但是在農業國家隻能聽任河流去衝刷沃土,利源變成了災害。

農業國家建成了工業以後,就可以改進路政,修築鐵路,開鑿運河,使河道得以通航,輪運航線得以成立。有了這樣的設施,不但農業剩餘產品可以轉化為生利的機器,不但被機器工作所吸收的那些人的勞動力有了使用機會,不但使農民從他們所擁有的自然資瓊中可以獲得比前多得無可計量的收入,而且一切礦產、一切金屬,以前是呆藏在地下的,現在都有了用途,受到了重視。有許多商品,如鹽、煤、石料、石板、大埋石、石膏、石灰、木材、樹皮等等,以前運銷範圍不出數裏,現在卻可以分配到全國各地。因此象這類物品,以前是無價值的,現在在國家產品統計中卻占到了重要地位,還遠遠超過了以前的全部農業產值。就拿瀑布來說,現在即使一立方尺的水流也不放過,也要叫它盡些力量;即使是在一個工業國的最偏僻地區,以前簡直沒有人能想出辦法來加以利用的木材和燃料,現在也成了有價值的商品。

由於工業的建設,對於許多種類的食品和原料有了需要,某些地區從事於生產這些食品或原料時,要比專門從事於生產穀物——那是原始農業國的通常主要產物——有利得多。牛乳、牛油和肉類的需要增長以後,就提高了現有牧場的價值,從而引起了對休耕地的開墾和水利工程的建設;水果和蔬萊的需要增長以後,就會使原來的荒蕪農地變成菜圃和果園。

農業國家越是在自然條件上宜於經營工業,它的土地越是適宜於生產和開采工業所格外需要的原料和天然力量,那麼,安於現狀,不加利用,它所受到的損失就越大;在山嶽地帶和一般不十分適宜於耕種的多山地區,卻富有水力、礦產、木料、石料等工業所需要的資源,那裏的農民是可以生產工業所格外需要的那些產品的,對這類地區來說,如果沒有工業,則所受到的損失最大。

處於溫帶的國家,幾乎沒有例外,總是宜於發展工業的。溫和的氣候足以促進力量的發揮和發展,遠不是熱帶氣候可比。一年中的嚴寒季節,在短視的觀察者看來似乎是在自然條件上的一個不利因素,實際上它對於積極奮鬥、事先準備、艱苦節約等習慣的養成,是最有力的促進者。當一個人處於這樣的環境,他在未來的六個月內不但不能從地上獲得任何果實,而且必須為他自己和他的牲畜的生存準備好充饑與禦寒的東西,以防寒冷氣候的襲擊時,就勢必格外克勤克儉;他的情況,與一個處於熱帶的人,隻須注意到不受雨淋,而豐富的果實終年不斷,俯拾即是的情況,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勤勞、節約、有步驟、有準備,這些最初都是事勢的必要所引起的,以後由於習慣,由於不斷的鍛煉,就成為經常存在的品質。道德與勤奮節約,不道德與怠惰侈靡,兩者總是各自並行不悖的;前者是力量的根源,後者是衰弱的起因。

因此處於溫帶的農業國家自暴自棄,對於最富饒的那部分自然資源沒有加以利用。

流行學派談到氣候對財富的生產所發生的影響時,沒有把農業和工業分別開來看待,因此在保護製度的優點和缺點這個問題上犯了最嚴重的錯誤,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別處雖已大致提到,但這裏仍然不能省略,須加以徹底揭露。

這個學派為了要說明使同一地區的生產色色具備這一辦法的愚蠢,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假使我們為了要釀製葡萄酒而在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溫室裏培養葡萄,試問這樣做是否合理?當然,用這樣的辦法來製酒並不是做不到的,不過這種酒比英格蘭和蘇格竺用工業品可以換取得到的酒,質量要低得多,代價要高得多。有些人對事物的本質是不願意或沒有能力作深刻鑽研的,對這些人來說,這是一個一針見血的論據,這個學派之所以深得人心,大部分原因就在這一點上;無論如何,在法國種葡萄的,製造絲稠的,在美國種棉花的以及棉花商人,對此說總是深表同情的。但是仔細考察一下即可看出,這個說法是根本錯誤的,因為商業往來的限製,對農業生產力所起的作用是同它對工業生產力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的。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商業限製對農業發生的影響是怎樣的。

假定法國拒絕德國家畜或穀物進口,這一措施對法國將發生什麼影響?首先德國就不能再買法國的酒。法國由於商業關係在這一點上的破壞,酒類出口減少以後,它就不得不按照這個減額比例縮減葡萄的種植,把原來最宜於種植葡萄的一部分土地,用於利益較差的用途。原來專力從事於種植葡萄的人將相應地減少,因此本國衣產品的需要也將減少,減少的部分就是原來專門種植葡萄而現在不能繼績種植的那部分人原來所消費的。酒類的生產情況如此,油類的情況也勢必相類。法國拒絕了德國畜產以後,保護了家畜飼養這個行業,但這並不是自然地發展起來的,而是用人為方法勉強促成的,因此經營這一事業的那些地區對於這一事業或者並不適宜;這一點說明法國在農業的一個方麵縱有所得,而在農業的其他各方麵所失將遠不止此,假使我們單純認為法國是一個農業國,同它對立的德國是農業國,並且假定德國對法國這一政策不采取相類行為作報複,那麼情況的演變就到此為止。但是假使德國由於顧到自己的利益而不得不采取相類的限製措施,假使我們認為法國也並不是一個純農業國,同時還是一個工業國,那麼這一政策的危害性就似乎還不止如上述的那樣。德國在報複態度下這時對法國將不僅提高酒類進口稅,對法國所有產品,凡是德國能自己生產,或並非必不可少,或能夠向別處購得的,也將采取相類措施;而且將更進一步,對於它目前不能在特別有利情況下自己來生產、但是可以向法國以外的別處購得的那些工業品,也將限製由法國輸入。這時法國由於實行那些限製辦法,使它自己所受到的損失,看來將一倍或兩倍於所得。顯然,法國在葡萄種植事業、在橄欖種植事業以及在工業中所雇用的人數,隻能以由它自己生產或從國外取得的生活資料和原料所能供應的那麼多的人數為限。但是我們已組看到,限製輸入並沒有能使農業生產有所增加,隻是使生產從一個場合移轉到了另一個場合。假使法國允許自由交換產品,則產品和原料的輸入,因此也就是酒類、油類和工業品的外銷,將不斷增加,結果在葡萄與橄欖的種植事業中、在工業中雇用的人數也將增加;隨著貿易的進展,一方麵是生活資料和原料的需求,另一方麵是工業品的需求,也將增長。工農業方麵的人口有了這樣的增加以後,對於那些不容易由國外輸入,生來隻能由本國農民供應的糧食和原料的需求將引起增勢;因此本國農民所獲得的利益比以前將大大增加。在自由交換下,對那些與法國土質特別適宜的農產品的需求將增長,它的增勢將大大超過在限製政策下以人為方法生產產品時的增勢。一個農民如有所得時是不會使別一個農民有所失的,這時國內整個農業將有所得,而工業所得的還更多。由此可見,在限製政策下國內農業並不會有所進展而隻是受到限製;而且,原來可以由於國內農業的增長以及國外糧食與原料的輸入而發展起來的那個工業力量,將被消滅得無影無蹤。限製政策所能造成的隻是一個地區的價格上漲,別一地區的農民卻受到犧牲,但是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國家的整個生產力也受到了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