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與國家的自然生產力(2 / 3)

對農產品交換作這樣的限製是不利的這一點,就英國的情形來說,比法國更為顯著。毫無疑問,穀物法的施行,使一部分磽薄土地也獲得了開墾機會;但是如果沒有這個規定,這些土地是不是就不會被開墾,卻是一個問題。英國輸入羊毛、木材、家畜和穀物越多,售出的工業品就越多,能夠在英國生存的工人也越多,工人階極的生活也就越加提高。英國的工人數可能會增加一倍。每個工人的生活就會有所改善,就會有可能為自己備一個園子以供娛樂,還可以在園子裏種植些菜蔬,他自己以及他的家屬的享受將比前豐富得多。顯然,工人人數有了這樣大規模的增長,生活有了這樣的提高,消費量有了相應增加以後,對於生來隻有這個島國自己能夠供應的那些產品,將產生莫大需要,這個時候被開墾的土地,比在不自然的限製辦法下所開墾的,很可能將超出一倍到兩倍。這個說法是否可信,可以任何大城市附近的情況為證。凡是一個大城市,不論從遠道運來的產品數量怎樣巨大,也不論這個城市附近的土地天賦條件怎樣欠缺,但是在這一帶附近休想找到一塊未經開墾的土地。假使你禁止從遼遠地區將穀物輸入這樣一個城市,結果隻會使這個城市的人民工業和繁榮都趨於萎縮、衰退,隻會迫使住在城市附近的農戶不得不從事於利益較差的那些農作事業。

大家會感到,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分析與流行理論並無二致。流行學派說,在任何情況下,極度的商業自由,不論對個人或對整個國家米說都是最有利的;就原料的交換這一點而論,這個說法是完全正確的。當然,我們未嚐不可用限製辦法來增加這方麵的生產,但所得的隻是表麵利益。正如這個學派所說,這樣做隻是使資本和勞動移轉到效用較低的方麵。但是工業生產力的情形卻相反,這是在另一套法則的支配之下的,不幸這個學派對於這一點完全沒有顧到。

我們已經看到,限製原料品輸入是有礙於國家自然資源與力量的充分利用的,但是對工業品限製輸入時,情形卻完全不同。就一個人口眾多,在農業和文化上已組有了高度發展的國家來說,限製工業品輸入就可以引起生枯起朽的作用,使國家的大部分天然力量活躍起來;實際上毫無疑問,在純農業國家,大部分天然力量是永遠隱伏著沒有利用機會的。限製原料品輸入,不但妨礙國家工業,而且妨礙國家農業生產的發展;但是因限製國外工業品輸入而產生的國內工業生產力卻能刺激整個農業生產力,這是高度發展的國外貿易所辦不到的。假使說輸入原料足以使外國對我們處於依賴地位,足以剝奪它發展本國工業的手段,那麼同樣,我們輸入國外工業品也會使我們自己對外國處於依賴地位,就是自己放棄了發展自己工業的手段。假使說輸入農產品和原料是使外國喪失憑這部分原料讓它自己的人民獲得供應與工作的機會,而把這個機會轉讓給了我們,那麼同樣的道理,輸入工業品就是使自己放棄了增加人口並讓他們獲得工作的機會。假使說輸入自然產物和原料足以使我們在世界舞台上增加勢力,使我們具有與各國發生商業關係的手段,那麼輸入工業品卻會產生相反的結果,會使我們處於最先進的工業國家的束縛之下,仰人鼻息,就象葡萄牙對英國的關係那樣。喬治一世的大臣們曾這樣說過,國家輸出工業品、輸入糧食和原料的數量越大,就越加富強。曆史和統計都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有些國家隻是由於專門輸出糧食和原料、專門輸入工業品而一敗塗地,這是有事實可以證明的。孟德斯鳩比在他之前或之後的任何人都更懂得怎樣吸取曆史給與立法者和政治家的那些教訓,他已經很清楚地看到了上麵所說的一點,不過在那個時候政治經濟學還很少有人注意,使他無法徹底說明其中的症結。他同重農學派全無根據的推論相反,認為波蘭如果能完全放棄國外貿易,當可獲得更大發展,那就是說,它應當自己建立工業,國內原料和糧食應當由它自己進行加工和消費。波蘭隻有發展本國工業力量,建成自由、人口稠密、各種事業欣欣向榮的城市,才能有鞏固的內部組織和本國工業,才能有自由和財富;隻有這樣,才能爭取獨立自主,才能對文化比鞍落後的鄰近國家取得政治優勢。它所應當輸入的不是外國工業品,而是外國工業家和外國工業資本;英國在文化上處於與波蘭同樣的水平時,就曾一度這樣做過。但是波蘭的貴族階級情願將從農奴勞動中得來的微不足道的產物運銷國外市場,換回外國製造的價廉物美的商品。一個國家,當它自己的工業還沒有充分鞏固,在商品的價格和質量上還沒有能與外人相競爭時,是否宜於向國外購人工業品——波蘭貴族的後繼者現在可以答複一下這個問題。別的國家的貴族階級,當受到了封建意識的煽動而胸無主宰時,應當把波蘭的遭遇記在心裏,然後再看一看英國的貴族,就可以明白,強大的工業、自由的內政製度和富足的城市,對大地主來說,究竟具有什麼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