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一舉驅逐了荷蘭殖民主義者,收複了台灣,被封為延平郡王。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繼任。此時,清朝的統治日趨鞏固,全國統一已是人心所向,同時,鄭經集團日益腐化,並勾結荷蘭殖民主義者,妄圖脫離祖國。1681年,鄭經病死,次子鄭克爽繼任延平郡王,台灣處於“人人思危”、“眾皆離心”的局麵。
鑒於這種形勢,康熙皇帝啟用愛國將領施琅再次擔任福建水師提督,授予他收複台灣的全權,施琅抱定收複台灣的決心,製定了“先取澎湖,又扼其吭”的進軍戰略,於1683年6月14日,率領水師2萬餘人,大小戰艦300餘艘,直取澎湖。在激烈的海戰中,施琅身先士卒,奮勇衝殺,在右眼被銃擊傷後,“以帕浸血”,“督戰益力”。在他的帶動下,清軍將士舍身忘死,一舉攻克澎湖諸島,首戰告捷。
康熙得知喜訊後,當即頒布諭旨,隻要鄭克爽集團回歸,朝廷既往不咎,並從優敘錄,加官進爵,施琅堅決貫徹康熙旨意,表示隻要鄭克爽等回歸,一定“當即赦之”。鄭克爽和湯錫範等台灣決策人考慮再三,認為施琅確有誠意,並感於康熙皇帝“諭旨之懇切”,終於做出了曆史性的決定,“請求納附”。
1683年8月13日,施琅赴台灣進行接管工作。他首先到鄭成功廟中致祭,接著又發布了《諭台灣以安民生示》和《嚴禁犒師示》,製定了一係列安民措施,受到台灣人民的熱烈歡迎和擁戴。爾後,施琅不食前言,妥善安置了鄭氏政權的全部人員,讓他們各得其所,心悅誠服,至此,寶島台灣在一度分離之後,再一次回到祖國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