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變曆史結構的方式
1.培養學生的創新理念。在對曆史課程的學習中,不能一味的盲目接受課本上的曆史觀點和結論。要想學好曆史,就需要運用創新理念去分析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書本上的曆史事件和人物事跡隻是站在特定角度進行撰寫,想要真正了解內情,就需要從其他角度加以分析和思考,從而更全麵的接近曆史事件和人物,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就是創新理念的運用。這樣的目的是使學生過去的單一接受課本知識的感性認識提高到進行全麵分析和判斷後,對同一事件和人物有著新的理性認識。這樣對學生的曆史知識結構有著質的飛躍,同時對學生的靈活掌握知識的能力得以鍛煉和提高。因此,鼓勵學生對曆史的創新理念,實際上就是新教學理念的實施特征。
2.需要對教學進行反思。在教學理念上,任何的教學設計都或多或少存在於教育實施脫節的現象。這種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統一的,甚至兩者互相衝突。追究原因就是教學理念隻是提出了教學方法,而教學實施中麵臨的情況各式各樣,必須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因此可以說,在課程改革的潮流中,沒有反思的教學設計是不完整、不科學、不合理的設計,從此層意義上講,反思教學更應該重視實際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並且加以解決和創新。
3.改變教師自身的教育觀念。高中曆史教師要學習和接受《新教學綱要》的精髓,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用更適合當前課堂需要的教育方式進行教學。觀念的改變並不容易,觀念一旦形成,人本身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就會固化。但是如果想要進步就必須先把舊的思想和觀點拋棄。用各種的資源去還原一下曆史發生的背景,盡量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從而使事件變得更加栩栩如生。鼓勵學生自主地討論與互動,讓學生自己感受曆史的魅力,加深對曆史的理解。
四、課程結構的改革方向
曆史是一門非常係統的學科,在這個係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聯係,要在課程中充分的體現出來是比較困難的,這主要受限於課程各種標準的限製。那麼未來的課程結構應該朝著貼近現實和貼近學生認知能力方向改革。貼近現實,不但要用史學觀點去解釋現實中問題,還要不斷地吸收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快課程的更新速度,以期緊跟時代步伐。另一麵,教師隊伍也要鼓勵學生去發揮想象力,去創造性的思維考慮曆史事件,不要輕易地去否認這些觀點,而是讓他們在主流觀點的基礎上有自己獨特的思考。
參考文獻:
[1]李誌輝.高中曆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曆史教師專業發展策略[J].改革與探索.2010(07).
(作者單位:西藏日喀則地區第二高級中學)
編輯/張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