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班級管理的藝術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

有的老師接手新班級,對學生情況了解深入,可以說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家庭情況都了如指掌。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也盡量以理服人,用愛心、耐心來教育感化每一個學生。因此學生覺得老師好說話,於是他成了學生喜歡的班主任,但他所帶班級卻成了一個亂班。

我們身邊有許多盡職盡責的班主任,可以用“日理萬機、嘔心瀝血”來形容,事必躬親,教師很累,但學生還不買賬,覺得班級管理是老師一個人的事情。

心中有愛,口中有理,為什麼卻不能管理好班級呢?

別忘了,班級是個小社會,學生由於年齡、家庭等原因形成的不良習慣,不是單靠愛心、靠講道理就能改變的。一個好的班級應具有這樣一些特征:有健全的組織和領導核心,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榮辱感,有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有團結友愛、平等相待、相互幫助、和諧相處的人際關係,也有嚴明的規章製度和紀律。

我們不妨先看下麵兩則案例:

案例一:

某老師第一次擔任某班的班主任。為了維持課堂紀律,費盡了周折。一開始他的思路是,要讓學生上課認真聽,要靠師生關係好。他想,我和學生做朋友,讓學生喜歡我。如果他們喜歡我,就願意聽我的話,何愁不守紀律?即使偶爾違反,我一提醒,他們衝著我的麵子,也就改了,這不但能保證紀律,而且其樂融融。

可能是學生看“冷麵孔”已經看了無數了,現在突然看到了“暖麵孔”,不啻吹來一陣春風。於是最開始他們還真給班主任“麵子”,班主任暗暗高興。可是好景不常,同學們不久就忍不住要“疏活疏活筋骨”,班上開始鬧起來了。班主任一提醒,學生們就收斂一陣,但是堅持的時間越來越短,很快就又鬧騰起來了。班主任很傷神,向老教師請教。老教師說,孩子就是這樣,不壓他們就會造反,隻有對他們狠一點凶一點,壓力大一點,他們才會老實。新班主任沒法,放棄了原來的管理思路,開始搞老一套但卻有實效的“冷麵人治”了。

案例二:

某有經驗的班主任認為,要真正維持好紀律,就不能讓學生習慣看老師的臉色。如果學生以看老師的臉色來決定遵不遵守紀律,那麼班主任即使很凶,也隻能保證其在場時紀律好,一旦離開,班裏便亂了。要讓學生真正遵守紀律,就得培養他們的規則意識。讓他們自己體會,有了規則,他們可以活得更好,沒有這些規則,不但妨礙別人,而且最終自己也要倒黴。“規則是我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別人強加給我的束縛”,當學生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自覺的紀律才有可能形成。

所以在每次接手一個新班時,她總是把製訂班級公約作為一件頭等大事來抓。一般由她倡導,學生幹部討論製定、修改,全班學生通過。在製訂過程中,她特別注意班級公約的針對性、教育性和可操作性。製訂公約看似一件麻煩事,但是她看到,這種由全體學生認同、具有約束力的“法”,是管理工作開展的有效工具。由於公約是針對本班具體情況製定的,因此,依照班級公約實行班級管理,必然能使管理落到實處。

上麵兩則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要有“法治管理”的觀念,這不僅有利於保證紀律的執行,也真正培養了學生的規則意識。

大部分青年教師都會有這樣一段經曆,在開始帶班時對學生充滿了期待和疼愛,希望和他們友好相處,希望不用管不用壓,他們就會表現好,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受到事實的挫折以後,走向另一個極端。這就是“人治”在一定程度上的弊端。

其實,有規則意識的學生重視規則超過老師的臉色,沒有規則意識的學生才會“得寸進尺”。有規則意識的人過馬路看是不是紅燈,沒有規則意識的人過馬路看有沒有警察。這就是法治和人治的區別。由於公約是一種成文的規定,如果在處理班級問題時采用固定的“法治”,班級就能很快形成有功受獎、有過受罰的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意義非同小可,它將使班級走上健康、正常的發展軌道,意味著以後班主任工作的成功。

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有了“規矩”,就必然要對違紀者予以處罰。那怎樣處罰才科學?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呢?

再看下麵這個案例:

初一某班的黃同學有些調皮,他喜歡踢足球。有一次踢球忘記做作業了,班主任罰寫“說明書”,他先寫了一遍,班主任說不深刻,再寫。寫“說明書”的時候在辦公室,誤了兩節課,他不知道老師留了作業,所以第二天又沒有完成作業,語文背書也背不出來。於是班主任又罰他抄課文,都是幾千字的文章,一罰就是10遍,抄不完第二天就乘2,第三天就乘3,永遠也抄不完。班主任說,這是班裏的規矩,對待不認真學習、破壞班級紀律的同學就是這種懲罰法。

後來班主任說,想少抄一遍就去操場跑兩圈。他寧願去跑步,因為實在是抄不完。跑步都是在課間和中午,好多同學、老師都在看,他心裏特別不好受。可跑步也跑不完,跑十幾圈還行,20圈就跑不動了。第一天30圈,第二天就變成50圈了,跑到後來就覺得腿都不是自己的了。他沒完成懲罰,班主任就不讓他上課,他也不敢告訴媽媽,不敢回家。從那以後,他開始恨老師,開始故意不完成作業,還專門和老師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