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班級“法治”固然重要,但是單靠“法治”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班主任要正確地把握紀律處分的原則。
假如有一天某學生因未完成作業,而受到教師的懲罰,則該學生會產生焦慮感。若該學生總是未能完成作業,而教師一味地懲罰,使未完成作業--懲罰--焦慮這三個事情之間的連接反複出現。適當的焦慮可喚起學生對完成學業的責任感,這是懲罰有利的一麵。但是如此一來,學生的行為實際是受厭惡刺激的支配:學習是為了逃避一切不愉快的事情,不是內發的。如果學生過度焦慮,強烈的挫敗感會阻止其進一步學習,對於一切作業都產生強烈的排斥感,這是懲罰消極的一麵,如此不僅沒有達到教育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教師運用紀律約束的手段,可以給違紀學生以處罰,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讓紀律性差的學生從此不敢越“雷池”半步,自覺遵章守紀,不斷取得進步。所以處分是一種有效教育違紀學生的手段。但是,處分不是惟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單純地靠處分來教育學生遵紀守法是不科學的。我們要正確地把握紀律處分的原則。其實學生犯錯誤是難免的,隻是情節有輕有重罷了。違紀學生有多種類型,我們如果僅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處分一名總是違紀的學生,那處分對他來說,是收效甚微的。我們要嚴而有愛,既處理好學生的違紀問題,達到教育的目的;同時又要幫助學生提高認識,改正錯誤,促進他的發展,真正體現“對學生一生負責”的教育宗旨。
因此,對於班主任的班級管理,下麵兩點忠告是有益的。
1、堅持“依法治班”,並采用多樣化的方式
學生犯了錯,作為老師,不能不管不問,甚至放任其發展,而應該根據不同情況而采取適當的處理方式。在處理問題時,班主任可以采用談話、家訪、學生書麵檢查、書麵保證、公開檢查、自我教育等方式,隻要學生接受了教育,願意改正錯誤,就應該給他改正錯誤的機會,不必非處分不可。
同時,違紀的學生有多種類型,有的是偶犯,有的是無意犯錯,有的則是故意犯錯;違紀的情節也有多種。處理或者處分學生,目的都是要讓學生認識並改正錯誤,同時能起到教育其他學生的目的。正確地把握紀律處分的原則,不至於讓一時的震怒阻礙理智的思維,才能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負責。
2、科學地把握“法治管理”的“度”
對於情節較嚴重且屢教不改的學生,班級管理一般要采用紀律處分的方式。但在處分過後,一定要認真做好幫助、教育的工作,不能處分了事。可以通過家訪等方式,細致地做好學生的疏導工作,讓學生明白事理,接受老師的教育、教誨,以達到處分的目的。過多的處分隻會給學生帶來負麵影響,一方麵處分用得過濫使學生覺得處分也不過如此,反而弱化了處分的作用;另一方麵,處分給學校的教育環境,給廣大學生的心理也帶來負麵影響。對於總是違紀的學生,如果僅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處分,那處分對他來說,是收效甚微的,隻能引起他的逆反心理。這種情況,隻有采用迂回的策略,換種方式,換種思維,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要用“愛心、關懷、理解”來激勵、鼓舞、教育學生,進行情感的教育,才會使這類學生心甘情願地接受並改正。
與學生共同製定班規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同樣的,一個班級也應該有一個班級的“班規”。
我們在班級管理中,要製定出統一的“規範”和“標準”,使各項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因此,班規有它的科學性、穩定性、群眾性和嚴肅性。這就使我們在班級管理中可以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使學生養成遵紀守法和認真負責的良好道德風尚,也便於我們對工作進行檢查和驗收。所以,從這一方麵說,我們也必須製定一套班級規章製度。
班規最能體現班主任的治班理念。因此,作為班主任,應該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那麼,怎樣才能製定出一部科學規範又富有特色的班規呢?
我們先來看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在做樂山一中高90級(1)班班主任時,製定班規的具體做法。
第一,引導思想:對三個問題的討論
新生進校,我便向大家提出三個問題:一是你們是否希望這個班最終成為一個好的集體?二是若要讓我們班成為好集體,需不需要每個人都克服自身的弱點?三是為了保證同學們為了集體的利益而克服自身的弱點,需不需要製定一個《班規》?
讀到這裏,我擔心有的教師會產生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即認為我是在發動學生找缺點,而不是像有的優秀班主任一樣,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我這樣做,是不是違背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的教育原則?對此,我是這樣看的,我們固然應該引導學生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但同時也要讓學生有“人總是有弱點的”的清醒認識--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具備這個認識非常重要(其實,迄今為止,所有體現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法律無不是建立在對“人性的弱點”的理性認識之上的)。因此,我這裏的著眼點是引導學生集體預測在創建美好班級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哪些障礙,進而提出防患措施,而不是讓學生一個一個地檢討,暴露自己不光彩的過去。何況,啟發學生自省與鼓勵學生自信並不矛盾:在自信的前提下,全麵地自省;在自省的基礎上,科學地自信。在引導學生認識代表著希望與成功的另一個“我”的同時,又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的缺點與弱點,這才是全麵科學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