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後,徐老師接任初一(1)班班主任並教語文課。上課的第二天,就遇到這樣一件事,當她講課正起勁時,發現學生小李總是低著頭看什麼。她走近一看,他正在看一本《探索》雜誌,立刻火冒三丈,但想到剛接任班主任,還是先壓住了火氣,就沒收了雜誌,繼續講課。
下課後,徐老師將小李叫到了辦公室。小李垂著頭,等待新班主任的批評。
不知出於何種動機。本想訓斥幾句的,卻變成了一句問話:
“你愛看《探索》雜誌?”
“嗯。”
“那你有前幾期的《探索》雜誌嗎?”
小李一邊點頭,一邊來了精神,感到這位新班主任並不是很凶的人。原想的結局沒有發生,便說:
“我一直訂閱《探索》雜誌,裏邊的內容可好哩。”他瞟了老師一眼,觀察著老師的表情變化。
徐老師接著批評了幾句就結束了談話。她深思著一個問題,學生愛看課外書,是我們語文教師求之不得的事情,但要指導他們如何看,還要激發他們自覺看。他準備在小李身上進行一個實驗。
徐老師走的第一步是調查。
科任老師反映說,小李上課常常看課外書,學習成績是中上等,接受能力較強。但他隻要覺得對老師所講的課稍不感興趣就讀課外書。家裏買的書也不少,知識麵較廣,有時老師講課有錯,小李還能糾正。
同學們反映說,小李看書特快,知識特豐富。大家都叫他“小靈通”。
徐老師直接詢問了小李及其家長,了解他的看書特點和家教情況。小李看的書主要是科技類,其次是兒童文藝類、作文選等。看書時間可謂“爭分奪秒”,課上“偷看”,課間看,晚上做好作業後一般還要看,算得上是一個“書迷”。小李的父母都是工人,高中文化,特別關心孩子的教育。上幼兒園時就開始買書,一般是孩子愛看什麼就買什麼,後來家裏還訂了幾本雜誌。在家裏,隻要小李高興看,家長一般不幹預。隻是晚上如果太晚了才提醒他睡覺。家長認為,隻要孩子肯讀書,將來一定有出息。
徐老師走的第二步是指導。
這一步想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指導小李如何看,二是指導全班同學如何看。
徐老師找來小李同學,問:
“最近在看什麼書?”
“前天我和爸爸買了一套《科學探索者》,已看了近一半。”
“還在課上看嗎?”徐老師又問。
“不了,徐老師,我不會再在課上看了。”
“保證能做到?”徐老師激將式地問。
“保證。”
“你如果真保證做到課上不看書,就給你一個光榮的任務。”徐老師剛說完,小李就接著說:“徐老師叫我做,我保證做好。”
“任務不難,對你來說很容易,就是做班上的好書推薦員。你把看到的好書向全班同學推薦和介紹。讓大家都知道書中的知識或道理。具體要求是每周介紹一本,在班會課上用5至10分鍾時間。如果我上語文課有時間,也可擠一點讓你介紹。隻要是你看過的都可以介紹。行嗎?”
聽完徐老師的話,小李說保證完成。
徐老師在班上宣布了小李同學承擔的這項工作,並問同學們願不願意聽小李介紹新書內容。大家一致同意。為了配合小李同學,也為了激發其他同學閱讀課外書的熱情,班級成立了一個課外閱讀介紹小組,由小李任組長。並在班級黑板報上開辟小專欄《每周一書》。
為了使課外閱讀介紹組順利開展工作,徐老師要求他們製定工作計劃,分工負責,而且每次介紹都要在組內備課試講。介紹什麼書,什麼時間開展小組活動,都由小組決定。
幾次活動後。學生普遍反映效果很好,要求增加介紹時間和內容,有的同學也要求加入介紹組。徐老師考慮到學生的要求,改為“每天5分鍾”介紹,增補了幾名“誌願者”。小李同學為了組織準備這5分鍾活動,忙碌了許多。
經過兩個月的實驗,學生普遍愛看課外書,都希望能上台介紹自己感到有趣的知識或故事。
徐老師發現,學生的課外閱讀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涉及的麵也很廣,而且沒有一個在課堂上看書。但總覺得有點不滿意,是不是應該和學科教學結合起來?為此她親自召開一次興趣組成員會議,共同探討這個問題。小組會上,學生發言極為熱烈,一致認為應與學科教學結合起來。於是大家先作分工,分配給有關任課老師,先分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政治、曆史六科,任務是根據任課教師的教學內容需要,先行查找學習有關內容並作介紹,或是教學後補充介紹。
這樣,課外閱讀介紹組又分成六個學習小組。這些小組成員無意中成了任課教師的教學助手。任課教師為了配合教學,也主動向介紹組同學推薦課外閱讀書目,並進行指導。
半個學期過去了,課堂上沒有發生過看課外書的現象。而學生看課外書的積極性卻異常高漲。有的學生說本學期接受到的課外閱讀知識量超過了以前一年學習的知識量。學生的書包裏一般都有一兩本課外書刊,主要是課外時間看,也有不少同學是為了交換看。反正課堂紀律是一天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