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強紀律,嚴管“出頭鳥”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好的秩序皆出於對紀律的維護。校規、班紀不能僅僅是牆上的裝飾品,而要滲透到日常管理中去,嚴格執行。隻有這樣,規矩才能形成,才能在自習課上有效地約束學生的行為。當然,在執行紀律時也要講方法,其中嚴管“出頭鳥”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有則故事是這樣說的:一個劇院裏,觀眾起先都坐著看戲。後來某人站起來了,但沒被製止。最後全體觀眾都站了起來。在這個故事裏,由於第一個站起來的人沒有被及時製止,進而導致了秩序大亂。製止一個和製止全體,哪一個更容易是顯而易見的。當自習課上有人首先違反了紀律,老師應該及時嚴肅地製止。對於那些屢犯紀律的同學,可以讓他們寫反思材料,通過反思進行自我教育。如果再犯就讓他們把反思的材料帶回家去,經家長簽字後再交到班主任處保存或者貼到後麵黑板上,時時警醒他們。如果這樣還不行,就把他們叫到辦公室去自習。辦公室裏有老師在,有時有很多老師,甚至還有其他班的老師,不管多調皮的學生,在那樣的環境裏上自習一定都會如坐針氈的。經過辦公室的自習的洗禮,他們一定能管好自己的口、手和腳的。
總之,對自習課的管理不能簡單粗暴,而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並用嚴格的紀律為之保駕護航。也隻有這樣,自習課這個港灣才能真正地平靜下來。
正確應對考試作弊
我們先來看一則感人至深的教育案例:
一位外籍女教師發現她教的學生考試作弊,她麵對學生跪下了,她痛心地說:“作為一名教師,我沒想到我的學生會用作弊的手段來欺騙我,欺騙你們自己,欺騙你們的學業。作弊對我來說,從來就是一種恥辱,尤其當我來到異國成為一名教師時。我寧願我的學生從我的課上隻學到誠實。所以,憑我的心,我請求我的學生再也不要作弊,再也不要欺騙。”
外籍女教師的話使我想起了小時候的經曆。
小學時有一次期末考試,我無意中發現前排的一位同學探進課桌摸出課本偷偷抄襲。回家後,我對母親講了這件事,言語間充滿對那位同學不勞而獲做法的憤慨。母親說:“孩子,你平時用了功,考試答題就像心安理得地吃用自己種出來的糧食做的飯。而那位同學就像在偷吃別人碗裏的飯的時候鼻尖上沾了一粒,他費再大的勁兒吃到嘴裏,終究是吃不飽的。”
母親的一席話平息了我的怨氣,接下去的幾科考試我都沒再去看前排一眼。結果,成績公布的時候,那位同學仍是倒數第一。
鼻尖上的飯吃不飽!母親這句話就像一支精神疫苗,很早就注射進我的心靈,增強了我對耍奸耍滑、投機鑽營的免疫力。後來的人生經曆也告訴我,腳踏實地幹事,坦坦蕩蕩做人,最終會收獲富有的人生。
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20多年過去了,考試作弊的現象不但沒有杜絕,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從2004年開始,教育部對高考等國家級考試的作弊行為作出嚴厲處罰,隻要認定一科考試作弊,所有科目成績即全部作廢。但是,重典之下仍有“勇夫”河南鎮平、濮陽高考作弊案驚動天下,四六級英語試題泄密事件也常常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考場作弊不僅沒有因為有關部門預防措施的嚴密、懲治辦法的嚴厲而銷聲匿跡,反而呈現愈演愈烈的勢頭。可以說考試作弊已是學校工作一個很大的難題,而且也成為社會難以根治的痼疾。
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因為大環境難以改變而放棄了杜絕考試作弊的努力;作為班主任,我們更要教會學生誠實考試,誠信為人。
那麼如何“治療”這一頑症呢?
一、加強誠信教育,從“心”開始
2004年教育部要求全國723萬高考考生在考前簽署“誠信考試承諾書”,這可算得上是當年高考的一大亮點。但幾年的實踐表明,簽署承諾書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除震驚全國的河南鎮平、濮陽舞弊案之外,各省市均有或多或少的違紀現象發生。
雖然有關部門對考試作弊行為都有明確的、嚴厲的處罰規定,雖然這些規章製度都具有一定的強製作用,但是如果學生自己認識不到位的話,那他總會找借口找機會作弊。任何一種教育,當學生內化為“我要……”的認識,那就好辦了。隻有學生真正認識到“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海涅),才有可能杜絕考試作弊。但這個過程是艱難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班主任要有信心和耐心,切不可急躁。此外,誠信教育不能流於形式,講空洞的大道理,要用真實可信的故事和哲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