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終極逆商力(1)(3 / 3)

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人們去做、去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有出色的人、有成功的人、有委瑣的人,還有輸不起的人。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自己沒有沒底氣,如果沒有資本,沒有應該擁有的勇氣,也就沒有大叫的權利。同時,如果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就不要實施孤注一擲的做法,而應掂量掂量自己能否輸得起,這才是終極逆商力。

3.坦然接受被證明的結果

有一個人請教哲學家如何得到大智慧。哲學家告訴他:你到森林裏找到一座城堡,進去,門上會有字給你提示。?

這個人來到城堡的第一扇門前,上麵寫著:改變世界。

按照這一提示,他開始努力,但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根本完成不了。於是就去找哲學家,哲學家說:你有沒有推開門去看一看裏麵是什麼呢?

那人推開第一扇門,來到第二扇門前,上麵寫著:改變別人。

他依舊照門上說的,試圖說服、影響身邊的人,但仍然發現很難,別人各做各的事,根本不去理會他。哲學家告訴他,再去推門進入。

第三扇門上寫著:改變自己。

既然改變不了世界,改變不了別人,自然隻能改變自己。這個人於是學著改變,可是他很快發現,自己連改變自己都很難。難道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嗎?第三扇門就是盡頭,這回,連哲學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解答了。

這人茫然地走著,路邊的樵夫看到了滿麵愁容的他,問起原委,他告之。樵夫笑道:別的我不清楚,但既然第三扇門就是盡頭,那你有沒有掉頭往回走,也許門的背麵也有什麼話呢。?

這人回到城堡,在第三扇“改變自己”的門的背麵,果然有一行字:“接受自己”。他繼續往回走,又發現第二扇“改變別人”的門的背麵,寫著:“接受別人”;第一扇門“改變世界”的背麵,則是:“接受世界”。

年輕的我們多少有點像故事中的這個人,有時候總是熱血澎湃,一心想著能改變世界,但隨著時間的變遷,心智的成熟,漸漸地,從“改變世界”變成“改變別人”,最後隻能想著改變自己。而讓我們真正走進成熟的第一步,則是學會接受。或許是尷尬的現狀、或許是殘酷的現實,或許是曾喪失的尊嚴……總之,接受吧,隻有先接受,才能改變。

比爾·蓋茨曾忠告過那些還在奮鬥中的年輕人:許多殘酷的事實,我們是無法逃避和無所選擇的,抗拒不但可能毀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也許會使自己精神崩潰。因此,人在無法改變不公和不幸的厄運時,要學會接受它、適應它。

過去已成定局,無可改變,我們隻有牢牢地把握現在,勇敢地去開創未來。因此,與其停留在昨日的歎息中,不如趁自己還年輕,還能自由行動,還能思考,多走一段路,多聽一些話,多看一場風景,多想一點人生的美好……不走不動,不看不想,哪會有希望?哪會有現狀的改變?

林肯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許多的‘不可能’都隻存在於我們的想象之中。”現在的必然不一定就是將來的必然,事在人為,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麵對失敗,悲觀者隻會歎息,樂觀者便會微笑地接受;麵對失敗,愚蠢者隻會選擇逃避,智慧者則主動改變命運。

項羽接受不了失敗,所以命運留給他的是末路的悲壯歎息;慕容複沒能正視現實,所以他給人們留下的隻是失敗者的絕望;貝多芬接受了耳聾的現實,所以他有勇氣繼續譜寫留給煌煌巨作;張海迪接受了命運的挑戰,並以凡人難以想象的勇氣與命運抗爭,所以在她的身上閃耀著人類不向命運屈服的耀眼光輝。

台灣散文家王鼎鈞有一雋語:“不能改變的事,接受它;不能接受的事,改變它。”人與人的糾紛,多半出自此言前半句的反調;不能改變的事,改變它。人間的悲劇,多半起因於後半句的悖論:不能接受的事,接受它。

大至天氣,風俗習慣,傳統,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小至一個人的體態身高,脾性,口味,眼皮是單是雙,有沒有走八字步,這些都是無法改變的,或者說,改變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又極其緩慢。所以對這些,我們最好容納它,適應它。因此,我們不要譏笑怪異的長相,不要歧視殘障者,不要貶抑智商較低的人,不要埋怨你那理工出身的男朋友背不出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

當學會並接受改變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那些頑固、不能改變的東西並不可怕。麵臨已近被證明的結果,我們可以學會改變,學會接受。